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焦作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北平布政使PK“白帽子王”

2013/11/1 10:42:10 点击数: 【字体:

北平布政使PK“白帽子王”

北平布政使PK“白帽子王”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走进适当的环境,你会深刻体会这句话,并感受到中国文化延续力的强大和坚韧。

  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一座四合院庄重典雅,问是哪个时代的建筑,村民的介绍让我十分意外:这个两进四合院的兴建跨越两个朝代,历时300多年才全部完工!

  这个四合院的每座房屋,都在椠(音qiàn,古代记事用的木板)杆或其他地方刻有建筑年代,最前边的照壁、最后面的大殿,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率先建成,一前一后,确定了四合院的格局和框架。随后,“填充”这个框架的过程,历经明清更替,延续了三百余年:后厢房建于明末,过厅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门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前厢房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显然,最初的建造者设计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经济能力,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又为何确信后世能按照他们的设想完成这座建筑?

  他们兴建的,并不是普通民居,而是一座祠堂——张  祠,又叫忠爷庙、张忠烈公祠。张  ,明初人,曾任工部右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职,官声政绩出众,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场改变中国历史,引发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重大事件,张  处于风口浪尖,成为第一位死难的建文帝大臣,以忠烈节义名动天下。这位张  ,是北朱村张姓共同的祖先。数百年修建祠堂,是北朱村人表达对张  尊崇的一种方式,而修建祠堂的过程,无疑一次次强化张  在北朱村人心目中的地位,其人其行,成为一代代后裔的精神图腾。

  2000年,这座祠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列入省保的,还有张  墓。张  墓位于村西,墓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张  墓位于墓地北端,墓冢呈半圆形,四周以青石墙围砌,其南罗列着数百座明清墓,状如群星拱卫北斗。

  行走在北朱村,我不禁对张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过什么样的事迹?为何能有穿越数百年时光的影响力?

  奉密诏出掌北平

  北朱村位于焦作西郊,隶属中站区府城办事处。这是个古老的村庄,据说在唐代时已叫“北朱村”,村名虽沿用下来,村中已极少朱姓,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张。不过说起来有点拗口:姓张的到此定居,却与姓朱的大有关系。

  根据家谱记载,张氏原籍山西泽州,明代初年迁到此地的,不过他们并不是大槐树移民,而另有曲折:他们的祖先张昺——就是历代北朱村人修祠纪念那位,效忠建文帝朱允炆,被燕王朱棣杀害,朱棣称帝(是为永乐大帝)后,张昺的家人被追杀,仓皇逃到焦作隐身避难。

  张昺是明朝初年一位杰出的官员,进士出身,“累官工部右侍郎”。工部负责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掌管交通驿道和大型工程建设,相当于现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合署办公。明朝初年,工部责任重大,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城乡凋敝,田园荒芜,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国家大规模移民垦荒,大规模兴修水利,此外,重修长城,构筑海疆防倭城池,也都是工部职责。在那时的“祖国大建设”中,张昺官声卓著,政绩出众,这样的“高级技术干部”,一般不会处于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但一次人事任命,将张昺推到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政治冲突的最前沿,他和家人以及后裔的命运,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朱元璋撒手人寰之前,曾费尽心力、绞尽脑汁,想为皇孙营造一个铁桶江山,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建文帝刚即位,皇帝宝座就有些惴惴不安。为了解除威胁,稳定皇位,建文帝打出一套“组合拳”,其中一招,就是调“忠勇有心计”的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当时北平并非京城,明初,朱元璋以应天(今南京)、开封为南、北京,以家乡临濠(今凤阳)为中都,但北平作为金元故都,被视为“北中国之门户”,地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建文帝的腹心大患——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因此要将最信任、最得力的人派往北平。

  建藩和削藩,是令很多朝代纠结的事。朱元璋认为,元朝迅速崩溃,是因为在各地缺乏强有力的藩卫,“天下之大,必建藩卫。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如此才能长治久安。因此,从洪武三年开始,他先后把20多个儿子封到各地做藩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0年8月2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