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锣鼓喧天……元宵佳节快到了,热热闹闹的民间文艺展演在市东方红广场上演。台上,来自基层的群众演员演得卖力;台下,群众或坐或立,看得津津有味。
然而,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我们不禁连连感叹:为什么演出内容年年相似,那些儿时记忆中的民间文艺演出如今在何处?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且厚重的文化土壤让焦作地区有条件拥有众多优秀的民间文艺表演项目。可遗憾的是,经记者调查,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来形容焦作地区民间文艺的发展状况。有业内人士推算,我市民间文艺表演项目有50余项,专业表演队伍在2000支左右,依据是焦作地区有2000多个乡村。显然,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因为实际情况是民间文艺在乡村正在被淡化甚至消亡。
怀念
那些老玩意儿还好吗
在今年的焦作市优秀民间文艺展演中,有一个演出项目吸引了不少群众,那就是背桩。什么是“背桩”?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孩子在大人肩上进行各种表演,如扮做孙悟空、小媳妇等,调皮可爱的孩子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大人们娴熟的“背功”,也让观众啧啧称奇。有观众说:“真是好多年都没看见这样的老玩意儿了。”
对此,记者也深有感触。儿时的记忆中,村里有支高跷队,每逢过年,高跷队都会在村里演上几场。表演者将腿绑在近2米长的高跷上,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翻个筋斗,时而学猪八戒背媳妇的样子……看得村民连连叫好。可十几年都没再见过他们表演了,原因是领头的老艺人摔断了腿,导致技艺失传,加之村里缺少组织,一些年轻人对这个项目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谈及民间文艺的流失,市民冯先生也颇有感慨。他说,武陟县西陶镇石经村原有大鼓表演,鼓大如磐石,鼓点特别,响声震天。以往,石经村人逢年过节都会将大鼓抬出,擂上一番,可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去,技艺渐渐失传。村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也没人愿意学习这项表演了。
采访时,记者向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询问了一项民间文艺表演的名称,可这项表演如今连工作人员也难以叫出名字来了。记者只记得,一根长长的木棍,将一个芝麻官儿高高地挑在十几米处,民间艺人手摇木棍,让芝麻官儿在顶端做各种姿势……想起来真是有趣,可这些老玩意儿如今在哪里呢,是不是早已消亡了?
感叹
逝去的精彩如何回归
记者采访了市群众文化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波。在王波看来,部分民间文艺的淡化甚至消亡主要是由于传承人年龄偏大、记忆断档,新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人不再愿意接受传统剧目。王波笑称:“现在年轻人都过情人节,喜欢玫瑰花,岂不知中国的七夕更浪漫,中国的桃花也同样香气扑鼻。”
据王波介绍,博爱苏家作的龙凤灯以前有四五十个表演内容,现在已失传了一大半。再如怀梆戏,以前有三四百个剧目,几百个业余团队,可现在只剩下二三十个业余团队了,剧目内容更是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