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焦作

从戏曲砖雕 看怀梆文化

2013/9/3 9:55:58 点击数: 【字体:

从戏曲砖雕 看怀梆文化
龙王庙的戏曲砖雕

    在中站区龙洞街道西张庄村,有一座清代建筑——龙王庙,坐南面北,现存大殿和拜殿,各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均为石木硬山顶结构。该庙现存四通碑:大殿北墙壁外嵌两通石碑,字迹已模糊,但仍能看出一碑是清嘉庆年间所立,另外一碑是清同治五年立;拜殿东西墙壁内侧各嵌一通石碑,一为“重修玄帝龙王庙创修两廊拜殿序”碑,另外为“施财施工人名”碑,所立时间为清光绪二十四年。龙王庙对面曾建有戏台,上世纪80年代因倒塌被拆除。

  该龙王庙虽然样式简单,用料就近取材,但是拜殿两山墀头砖雕却是鲜活生动,极具特色。每组砖雕高58厘米,宽45厘米,由13块雕砖组建成戏台形式(每组雕砖均有缺失)。戏台上部由6块雕砖组成方框台口,上边沿浮雕缠枝牡丹花,下边沿浮雕缠枝菊花。左右边沿为阴刻对联,对联两头浮雕花卉纹饰,对联砖雕两组仅存一块。台口中央为两砖平铺并排而放(右组仅存一砖),上浮雕扇形题记和戏曲人物。台口下部正中为半圆石雕,石雕两侧为方形虎面砖雕。最下部为两块长方雕砖,上对角浮雕花卉、竹枝、幕帐纹。

  两组砖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戏台中央的戏曲砖雕——雕刻的是不同的剧目和戏曲人物。左组:戏曲剧目为《哭头》。上面雕刻的两位戏曲人物是赵匡胤和高怀德。赵匡胤位于左侧,头戴甩发,口戴黑髯,身着对披,脚蹬朝靴,手捧一物,应为郑恩头颅,呈单腿跪地状,脸似悲泣;右侧为高怀德,头戴帅盔,口戴黑髯,身着大靠,腰挎宝剑,脚蹬朝靴,剑眉倒竖,怒目圆睁,正一手指向赵匡胤。舞台右侧为仅存上联,阴刻“自古结拜第一好”。右组:戏曲剧目为《下平高》。仅剩一块砖雕,上面雕刻一位戏曲人物,应为赵匡胤。赵匡胤头戴罗帽,偏插绒球,口戴黑髯,身着箭衣,脚蹬靴子,手拿钢刀,呈弓箭步。《哭头》和《下平高》是两出传统戏曲剧目,至今仍在各剧种中上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在中华大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西张庄村龙王庙戏曲砖雕所表现出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借鉴了当地的戏曲,那么它所“上演”的戏曲剧种应该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大戏——怀梆。

  怀梆,俗称“怀调”、“怀庆梆子”,是河南地方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焦作因处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平川之地,明清两代属怀庆府管辖,所以俗称“怀川”。明代初期,秦腔、上党梆子、山西中路梆子等陕晋地方戏逐渐涌入怀川大地,民间艺人尝试着用当地的俗曲小调掺入弋阳腔、昆山腔、乱弹、梆子腔的调门,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编成剧本并逐渐搬上了戏曲舞台,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不断创新,渐趋完善,到了明末逐步形成了中国戏剧板腔体系中的怀梆。400多年来怀梆一直是怀川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房卖地,要看怀梆戏”,“担蒜卖姜,要看老怀梆”。2006年5月,怀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西张庄村当地百姓讲,过去他们村就有个戏班子,经常在龙王庙对面的戏台上演出,唱的就是“老怀梆”。

  根据拜殿所建时间,西张庄村龙王庙戏曲砖雕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雕砖内容来看,戏曲剧目、戏曲人物、戏服、戏曲造型甚至戏曲人物的动作都与现代别无二致,可以说100多年前戏曲艺术已非常成熟与完美了。西张庄村龙王庙戏曲砖雕,线条明快,朴实无华,以写实的风格将当地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怀梆戏曲艺术及传奇历史故事融入到建筑美学艺术当中,为整个建筑平添了亮点和特色,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先人的能工巧思和对怀梆戏曲的热爱,也为这个远离市区的小山村平添了悠悠古韵和艺术气息,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冯春艳 文/图【原标题:从戏曲砖雕 看怀梆文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2009年10月31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淮调: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