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知识 >> 浏览焦作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武陟县黄庄大辫戏

2014/2/18 16:59:44 点击数: 【字体:


    武陟黄庄大辫戏唱腔以说书调和庙宇经调为主,吸收地方民间小调,音乐极具原始生活情调,所以也叫“说书戏”、“耍戏”。耍戏演员很注重表演,坤角爱耍辫子,练辫子功。到了清朝,男女人都留辫子,因此演员都练辫子功,人们称之为“大辫戏”。

    据武陟县黄庄三官庙残碑记载,清乾隆年间(年月不详)集资重修庙宇,有人捐银钱、有人捐物料、也有人管饭,唱“大辫戏”。说明200年前大辫戏已深受民众欢迎。

    另有一说:早在明清时期博爱县下期城村就流行一种民间小调,称为“哼小曲”。节庆庙会等社火活动经常演出,非常热闹。民国初年(1912年),黄河南岸的江湖戏班到博爱县下期城村唱戏,是旦角演员都有一条粗大的辫子,甩起来十分漂亮,当地人称其为“大辫戏”。当时,由村中绅士张生禄(前清举人)出面,邀请张保光、张保贤、张保明商量出资兴办大辫戏班,遂与戏班班主马六协商,请他留下来在此教戏,怀庆府第一个“大辫戏班”成立。

    大辫戏有别于现在的越调,它是越调的前身,著名越调大师申凤梅最早也是学唱大辫戏的,后将大辫戏改革成现在的越调。大辫戏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由民间流传的一种高腔曲调演变而来,唱腔婉转,吐字轻巧,拖腔圆润,本嗓真音,唱念具有明显的怀川韵味,富有较强的渲染力,戏剧舞蹈动作也是采纳当地的秧歌、旱船、火轿等基本动作并吸纳京剧、怀梆等剧种的武蹈动作,自成一体,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逐渐形成一种地方戏曲,俗称怀越调(仅在怀庆府流行)。

    大辫戏淳朴浑厚,表现形式是说唱加表演。表演有绝技,常常在怀府八县对台戏中争头彩夺魁首。

    民俗催生了大辫戏,大辫戏又融入了民俗。人们平常生活中说的、唱的、哭的、笑的,都成了大辫戏的重要元素,成为黄河流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是研究戏剧起源、民间艺术、音乐艺术的活资料,对研究方言和中原文化、伦理道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众多地方剧种里,大辫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唯一性。

    解放后,大辫戏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武陟县文化馆多次派人帮助指导,发展青年人参加,新老艺人得以传承,使大辫戏得以保存下来。2008年,武陟县文化局和下期城村委组织老艺人座谈,成立大辫戏保护组织,确立保护措施,搜集整理老剧目,并投入了一定资金,购置了部分服装、道具、幕布、灯光音响等设备,恢复了剧团活动。

    大辫戏从明清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但是黄庄村能唱大辫戏的人都已年迈,会耍大辫的几近绝迹。如不及时地加以有力保护,老人过世,大辫戏即成绝唱。

    2009年6月,大辫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标题:武陟县黄庄大辫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焦作晚报 2012年5月21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陈家沟遗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