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王司马昂出生在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十三世祖,是项羽分封的18个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为殷王后所设的王都在距离孝敬村不远的内都村。
司马昂出生在孝敬村的一个破庙里,当年他的母亲讨饭到这里,在破庙的舞楼下生了他。生他的时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庙门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没把他母子二人饿死。靠讨饭,他的母亲把他拉扯大,他后来参加了赵国的军队。楚汉战争时为夺得河内的政权,司马昂立下了很大功劳,正像《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那样:“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为殷王,王河内。”
在孝敬村的四个十字街口,都有四个石羊,群众称为“石狮”,传说为司马昂诞生的信物。这四个石狮一个被埋在一个十字街口的电线杆旁。另一个在张村。孝敬村与张村相连,张村有个年轻人叫牛虎,他将石羊掂回家一只,练武功用了,现在还在张村。另外两只在大岩村。与牛虎同时,孝敬村有个年轻人叫王楞,也是力大无穷。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于是,王楞两手提了两只石狮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轻人看孝敬村有能人,便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这两只石羊现在还放在大岩村。
博爱县有11个村名、地名的来历与司马昂有关,其中孝敬镇7个、金城乡2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司马昂高尚品质产生的地名,有两个:孝敬村、扒庄村。因司马昂对母亲至孝,他在赵国当兵以及被封为殷王后,仍不忘母亲的生育养育之恩,母亲去世葬于孝敬后,他利用战斗间隙常回家祭祀母亲,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东5里远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一说一步一叩头),步行到母亲的陵寝处祭奠。为了张扬司马昂的美德,人们便将生养司马昂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他每次开始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后人因爬字不雅,又将爬庄改为扒庄。二是由司马昂王河内产生的地名,共7处。据孝敬镇内都村村志记载,司马昂王河内后,在内都建立了王都。司马昂所建的内都城,周长九里十三步,至上世纪50年代初仍保持完好。到了1958年,县里组织修沁河堤,便将南城墙作为堤基,拆去东、西、北三面城墙,将土运到了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墙30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后,许多官员前来朝贺。朝贺官员的驻跸点形成了两个村庄,叫东王贺、西王贺。王都的粮仓建在王都的东边,后来形成了两个村庄,叫东粮食、西粮食。后人因这两个名称太土气,便更名为西良仕、东良仕。
《晋书·宣帝纪》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此官克年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王立为殷王,都河内。后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昂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变。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这段记载表明:1.司马懿是司马昂的十三世孙。2.孝敬里是司马昂的家园,也是其子孙的家园。里,为行政单位,二十家为一里。
据汉东方朔所撰《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载,西汉元朔三年博爱县地属安昌;东魏《武德于府君等义桥石像碑》载,博爱县地属武德县;《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志铭》载,裴休的儿子裴滈葬于“河内武德县酒封村”。安昌、武德都是温县地名,在今天的武德镇和武德镇附近。这些史料证明,在这些历史时期,博爱县这块地方隶属温,博爱孝敬村就是温县孝敬里。作者:魏美智【原标题:博爱与司马昂有关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