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三清大殿的两根大梁,一根用的是荆木,一根用的是柿木,而两根柱子,一根用的是桑木,一根用的是枣木。根据奉仙观《观内题记碑》记载:“荆木梁,荆根也,出于西乡荆王,距此八里;枣木柱,枣根也,出于西乡枣林,距此十八里;柿木梁,柿根也,出于北乡柿槟,距此八里;桑木柱,桑根也,出于南岭桑榆河,距此二十里。”以上四种梁柱之材虽不属于稀有物种,但其根能大至梁柱,世所罕见。
奉仙观管理处主任孙瑞女士告诉我,荆梁观所用的荆梁并非一般所说的荆木,而是荆棘之根。减柱造手法和梁柱设计出自宋真宗年间奉仙观道士贺兰栖真之手,当年他在济源四处转悠,希望能找到一根称心的大梁。有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子,看到好大一团荆棘丛,问当地村民,得知这团荆棘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了。贺兰栖真就拿出一百两银子说要买下来。村民听了都觉得好笑,这种荆棘除了扎人,只能砍几条回去当柴烧,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第二天,贺兰栖真请来工匠将荆棘全部砍去,然后起出荆木之根。原本细细的荆棘往外越拽越粗,最后竟挖出几丈长的荆木根。村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荆木之王,于是这个村子改名叫荆王村。
更为有趣的是,荆梁观的梁柱选材分别是“枣荆柿桑”,用中国传统建筑学观念来讲,选用这四种木材是非常忌讳的,因为“柿”和“死”谐音,“桑”和“丧”谐音,而道家是追求长生不老的,怎么会选择不吉利的树根作为梁柱呢?济源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助理曹国正先生认为,奉仙观选择“枣荆柿桑”为梁柱,是唐之后儒释道高度融合的体现。佛家教义中有“早经死丧”的生死轮回之说,意为早死即早生,“枣荆柿桑”与之谐音,应是佛道思想高度融合的文化现象。
但济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会员阎合作先生另有看法,他认为,荆梁观的二梁二柱应该念做“荆柿枣桑”,与“经世早丧”谐音。“经世早丧”指的是在社会中人们容易丧失人性美德,而不是丧失生命,意为反对人们追逐功利,提倡躲避红尘的繁华,远离世俗。三清大殿采用“荆柿枣桑”之根做梁柱,体现了道家无用则无不用的思想。卑微的树根往往连烧柴的用处都谈不上,是最无用的,正因为其无用,却成长为梁栋之材。
点金术之问考量道士智慧
奉仙观的梁柱选材如此考究,不能不提到其构思者——北宋著名道士贺兰栖真。
根据宋真宗《赐贺兰栖真敕书并诗序》记载,贺兰栖真是谯国(今安徽亳州)人,最早出家于骊山白鹿宫,后访道终南山,最终迁居奉仙观。根据《济源县志》的记载,贺兰先生懂老庄,善辟谷,居住在王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