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采风
□本报记者 史晓琪
“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知道当年的王屋琴书有多风光。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和刘天杰在杨爱村说书时被群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七天七夜都不叫回家。”8月25日,在济源市轵城镇老龙沟村的一个农家小院,73岁的周观世老人兴奋地回忆着。
周观世是王屋琴书在世的仅有的两位传承人之一。另一位传承人是刘天杰,周观世的徒弟、老搭档。
王屋琴书是济源王屋山区独有的曲艺品种。因说书时伴奏的主要乐器是琴,所以叫琴书。土生土长于济源王屋山区,所以叫王屋琴书。清道光年间开始流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艺人相继去世,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王屋琴书的现状,周观世连声叹息:“唉!现在好多人不知道王屋琴书,也没人想学,都忙着挣钱去了。我都有十几年没正式演出过了,王屋琴书将来是个啥样,真担心!”
问他会说多少部书,周观世一一列举:《英雄传》、《呼延庆打擂》、《金钟记》、《八宝传》、《刘成杀婿》……足有几十部。除了自小学会的,这两年他还自编自演了现代琴书《愚公移山》。没事时,周观世就自己哼哼唱。
我问他:“一辈子说琴书,你有啥感想?”他来了一段清唱:“稳坐桌面这块大地,好像一台大戏。比文划武我一人造作,拿奸捉忠也是我一人。苦辣酸甜藏在心里……”除了能说会唱,王屋琴书艺人还会演奏琴、手板、镲、八角鼓、四弦等多种乐器。老艺人学艺全靠口传身授,练就这般功夫,肯定得吃不少苦。但周观世说:“我八九岁开始学说书,从没觉得苦。就是看着王屋琴书快绝了,心里不安啊!”
济源市群艺馆副馆长李睿芳分析了王屋琴书濒临灭绝的原因,她说:“随着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王屋琴书这种原生态的民间曲艺文化,逐渐被戏曲、歌舞、影视其他艺术形式所取代,王屋琴书处于不发展就要被淘汰的濒危困境;另外,对于这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和相关的经费,使许多事情止步不前。”
李睿芳说:“不能让王屋琴书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生自灭。趁周观世、刘天杰这两位老艺人还在世,我们要赶紧请他们把肚里的宝贝倒出来,为王屋琴书留下宝贵的音像资料。此外,要多组织老艺人演出,让王屋琴书走近今天的群众,还要尝试把王屋琴书的音乐精华用于一些现代演出,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原标题:老龙沟村寻访王屋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