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济源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济源

济源秦渠媲美都江堰 五龙口古水利设施(上)

2013/12/5 18:13:28 点击数: 【字体:

 
    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而和它们一起修建于同一时期的济源枋口堰,却并不为人所熟知。其实,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枋口堰,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隔山取水”工程,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建造的水利工程,堪称我国水利史上的两大创举。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一条水渠塑“枋口”

    坐落在沁河沿岸的五龙头村,是济源市五龙口镇一个依水而居的普通村庄。

    家住五龙头村的李永廷,是镇政府的一位干部。据他考证,在1923年以前,五龙头村被称为“枋口村”。

    仅从名字上看,“枋口”、“五龙头”,包括镇政府的名字“五龙口”,就显得与众不同。

    那么,枋口村这个名字蕴含着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呢?

    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太岳山南麓的沁河,流经河南济源、沁阳等地,最后在武陟县境内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

    沁河上游多为山川峡谷地带,水流湍急,桀骜不驯的沁河一路奔腾至五龙头村附近时,性格却变得温顺舒展起来。原来,五龙头村以下是冲积平原,这里是沁河的出山口,沁河水面不但宽阔,水流的速度也慢慢放缓,还形成了几个弯道。

    在这里,失去了野性的沁河水,缓缓地流淌着,微风吹来,荡起盈盈碧波。

    2200多年前,想必这里的河水也是如此平静。

    不过,随着一条秦渠的修建,不但改写了沁河的历史,也使沁河水得以润泽更多的生灵。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水渠?

    《济源县志》记载,公元前221年,秦人以方木垒堰,抬高水位,把沁河水引入人工开挖的渠道,用于灌溉田地。因为渠首“枋木为门,以备泄洪”,因此,后人称之为“枋口堰”、“枋口”或“秦渠”。

    ●秦时伟大创举

    以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枋口堰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小的引水工程。但在那时,枋口堰堪称是伟大的创举。

    秦国时,彪悍勇猛的铁骑纵横各地,它的雄心是统一六国。为了维护庞大军队的需要,秦国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于是,诞生了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和广西灵渠等几大水利工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3-6-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