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济源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济源

明代引水渠润泽至今 五龙口古水利设施(下)

2013/12/5 18:18:54 点击数: 【字体:


    到了明代,地方官吏在枋口堰的基础上,开挖了广济渠。广济渠和明代相继开挖的利丰、广惠、永利、兴利四条水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称“五龙口”,部分水渠一直利泽至今。现在,这里不仅有诸多明代建筑遗存,也不乏珍贵的碑刻。在今年5月初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名单中,济源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唯一一个上榜的古代水利工程项目。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明代重修

    在五龙头村的沁河南岸,沿着陡峭的一条小路往下走,是一个古朴沧桑的露台。

    露台三面环以石质望柱、石栏,上边的图案雕工精美,栩栩如生。站在此处,视野豁然开朗,露台下是数丈高的悬崖,下边是一览无余的沁河水。

    露台临石壁一侧,是一个洞窟,里边供奉着原任河内(今沁阳)知县袁应泰和其他修渠有功者的石像,这里被称为“袁公祠”。

    洞口上方的条石上镌刻着“禹后一人”四字,两侧镌刻着一副对联:“洞凿太行引沁水百里咸资润泽;河开广济溉民田万年永赖生成。”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对袁应泰的憧憬和怀念之情。

    袁公祠外边的石碑上,记载着袁应泰的治河功绩。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陕西凤翔人袁应泰任河内知县。走马上任时,正赶上大旱灾年,村野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袁应泰经多方考察,决定在广济渠渠首凿孔穿山,引沁河水南流。

    据一篇《凿山创河记》的文章记载,这里的石质坚硬,操锤砸下,只是一个白点。工匠们就架火烧,就这样,这个长70多米的引水石洞开凿了三年才完工。袁应泰请济源人领工侯应时带人修建了闸门、桥梁,又干了两年。

    修成后的广济渠,引水200余里,灌溉了济源、沁阳、孟县、温县、武陟五县农田。

    修渠时,袁应泰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渠修好后,他又购买了40多亩土地为公田,雇佃户耕种,每年收取100余石租谷用于河渠的修建和维护。

    ●罕见的暗洞暗闸

    因为政绩卓著,1620年,袁应泰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辽东。

    后来,袁应泰在辽东前线殉国,消息传到河内县,百姓十分悲痛,城内罢市,进行悼念。

    明天启二年,广济渠灌区百姓自发组织,在广济渠首旁边的沁水石崖上,凿石开洞,修建了这座袁公祠。遇到干旱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就来到这里焚香祈雨。

    从袁公祠旁,沿石阶而下,低头穿过一个刻有“持衡衍泽”四字的石门,便是广济渠渠首闸所在地。

    这是一座敞开式的无坝水渠,渠首闸建在由青石砌成的一座拱形房子内,房顶依稀可见刻着的“河内知县袁应泰”字样,日期已模糊不清。

    临沁河一侧的墙壁上留有两个长方形小孔。小孔外边矗立着两尊如龙首吞水状的石雕,它们面向沁河。站在小孔旁,能吮吸到清凉的河风,能看到波澜不惊的沁河水。

    记者脚底下便是广济渠渠首闸门控制室,控制室下是进水口。不过,一孔闸门里空荡荡的,一孔闸门里残留的铁柱已锈迹斑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钮仲勋对明代广济渠实地考察后认为,独特的涵洞式引水渠首及其暗洞和暗闸等结构,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非常罕见。

    据悉,1982年,沁河发生了一次大的洪水,每秒流量达到4520立方米,洪水基本将渠首的这座房子淹没,山洞被石头堵塞,后来,广济渠便弃之不用。

    ●五龙分水

    离广济渠不远的是永利渠,开凿的时间与广济渠相同,开凿者是济源知县史记言。

    离广济渠不远处的峭壁上,也有一座石窟,洞口上方刻有“万世霖雨”四字。洞内有几尊石像,洞内正上方刻着六个朱红大字“石公史公涂公”,人称“三公祠”。这是为纪念明代济源县令史纪言、石应嵩和涂应选而建的,他们先后开凿了永利、兴利等渠。

    三公祠下的永利渠首闸,也是用条石砌成,整体构造和广济渠相同。

    看着已经废弃不用的广济渠渠首闸,记者在感叹它们跌宕起伏的命运的同时,也对修渠者产生一种敬意。

    秦胜利说,从明嘉靖二十五年至天启年间,当地官府在枋口村附近的沁河两岸开凿了广济渠、利丰渠、永利渠、广惠渠、兴利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称“五龙口”。后来,五龙头村也由此得名。

    现在,除了广济渠和永利渠外,其他三条水渠仍在发挥作用。

    1958年,水利部门将广济、利丰等河渠合并成一条新的干渠,名曰“广利渠”。1959年,成立了广利灌区渠首管理处。

    东方今报记者看到,广利渠灌区渠首闸是一座两层仿古式建筑,下边有四个闸门,整个建筑既古朴大方,又气势非凡。

    从这里流出的水,使济源和焦作市的沁阳、温县、武陟等四县从中受益。现在,全长63.5公里的广利渠有效灌溉面积达44万亩,是河南省灌溉、补源、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灌区之一。

    1986年11月,济源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大家诵枋口

    五龙头村不仅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的建筑遗存,也有不少珍贵的碑碣。

    现存的重要碑碣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碣石,以及清代重修各渠的碑碣等。

    东方今报记者采访的这天,河南省文物局考古队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袁公祠外的碑刻进行拓片。这些碑刻字体遒劲有力,应该出自当地名家之手。

    济源市文化名人王明信编著的《济源古代诗词赏析》中,收录有吟诵枋口、五龙口、广惠渠等水利工程的诗词45首,其中不乏白居易、韩愈、文彦博等名人诗作。

    这里,峭壁陡立,河水荡漾。入春,雪消山瘦,桃花夹岸,人面和桃花相映;盛夏,满山苍翠,碧水里浮现着青山的翩翩倒影,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沁河画卷。

    那时的枋口,被称为“沁口秋风”,成为文人墨客的心仪之地。北宋名相文彦博也曾数次游览枋口,先后写了《游枋口》和《再游枋口》两首诗词。

    济源市文物局局长高明告诉东方今报记者,今后市文物局要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其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还要申请上级拨付资金,对其进行环境整治。

    据悉,按照当地政府的新规划,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所在区域被划归为国家4A级风景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的五龙口风景区。从此以后,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五龙口风景区,又多了几分人文内涵。【原标题:明代引水渠润泽至今 五龙口古水利设施(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3-6-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