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文章

“戏曲之乡”地方戏过半流失之忧(2)

2013/11/26 11:36:28 点击数: 【字体:

    地方戏曲为何辉煌不再

    其实,不光是河南,全国地方剧种的生存现状都十分堪忧。

    据上个世纪60年代统计,当时全国尚有382个剧种。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目前有将近一半的剧种消亡。同为戏曲大省的陕西省,上个世纪中叶尚存52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个。

    曾经辉煌多年的河南地方戏曲,现在为何如此不景气?

    长期从事戏曲研究工作的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大新分析认为,地方戏曲的衰落,缘于其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地方戏曲的地方性比较浓,不仅受制于方言、地方风俗,还深受地方建筑、地方民俗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传承不便的“先天不足”。地方戏曲仅限于民间娱乐,因而缺少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导致“营养不良”,近年来演出市场萎缩,地方戏曲的规模在不断缩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地方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大范围消失,传统地方戏曲尤其是小剧种在现代化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被彻底遗忘的厄运。

    “杠天神”是民国时期在新蔡、正阳等地广为传唱的一个地方剧种,如今,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杠天神”的吸引力日益削弱,“杠天神”民间戏班也解散了。问及“杠天神”为何受冷落,新蔡县佛阁寺乡吴岗村年过七旬的“杠天神”艺人吴根荣老人说:“电视剧恁好看,谁还听这个?”

    河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调研室的谷小龙老师认为,地方戏曲发端于劳动歌舞,属于一种民间娱乐方式。如今,再偏远的山村都能接收到电视信号,在影视等现代传媒的冲击下,传统戏曲自然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地方戏都是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录,艺人带徒弟多少都有保留,一些老艺人已作古,造成地方戏传承异常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也造成了地方戏剧种的传承危机。因其行腔尾音高扬而得名的扬高戏,是陕县、灵宝等地的一大地方剧种。清代,扬高戏曾经与秦腔、蒲剧同场竞争,一度被奉为“神戏”,看戏的人甚至把戏台子都挤塌了。

    现在,扬高戏的境况却是岌岌可危,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唱,觉得还不如打工挣钱轻松。因为没有什么经济效益,陕县峪里村的扬高戏剧团已多年没有演出了,剧团的演员最大的80岁,平均超过60岁,团长李超伦老人遗憾地说:“我们唱戏全是尽义务,有时还要自己贴油彩钱。唱戏没利可图了,谁知道扬高戏还能撑几天?”

    河南省艺术学校和郑州市艺术学校是我省培养戏曲演员的专业机构,因为生源短缺,目前,两所学校已停办了戏曲班,各地戏曲演员的培养只能靠一些民间途径。地方戏演员这种非专业化的培养途径和“青黄不接”的状况,让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极为忧虑:“现在,地方剧种的演员已经普遍出现老龄化倾向,而青年演员却很少,地方戏曲缺少青年演员,已经成为全国地方剧团面临的共性难题。”

    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地方戏

    值得深思的是,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传承遇到曲折和艰难,但作为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它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河南电视台综艺节目《梨园春》的火爆,就雄辩地证明了地方戏的吸引力。这个以传播河南地方戏为主要内容的节目,自1994年10月创办以来,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娱乐节目。据统计,该节目最高收视率达35. 7%,观众分布于18个省、市、自治区,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学龄期的儿童,乃至许多都市青年都是《梨园春》的忠实观众。该节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戏迷踊跃登台,一争高下,参加擂台比赛的戏曲爱好者已达5万多人。

    “地方戏寓教于乐,具有引导广大民众言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省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赵抱衡是个“老戏迷”,他颇有感触地说,地方戏曲产生的土壤是民间,自然而然反映出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象。我省的地方戏曲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生活中各种人物言行的模仿及历史人物事件的再现,表达了褒贬好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是基层民众道德培养很好的“教材”之一,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我省的地方戏剧种繁多,语言唱调各异,乡土气息浓厚,存留着多方面的历史记忆和信息,因此,河南大学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高有鹏教授认为,地方戏曲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地方戏曲拥有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的创作也很有借鉴价值。当一个剧种消亡时,就造成了文化基因的损失、文化传承的中断,损失无法估计。

    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多年的高有鹏教授认为,保护濒危的地方戏曲,是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呼吁,我省作为“戏曲之乡”,不能任由地方戏曲悄无声息地衰落下去,应根据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政策,像保护文物一样,来抢救这些“活文物”。

    地方戏传承之路在何方

    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类的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都已中断,只有中国的戏曲仍然顽强地生存着。

    显然,按照当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绝大部分地方戏曲将成为绝唱。面对地方戏曲岌岌可危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奋起抢救,避免地方戏日渐消亡。

    我省的地方戏曲当如何传承进而弘扬?谷小龙老师曾参与了河南大学“地方戏曲调查实践服务团”,他认为,作为地方剧种本身,不能“等、靠、要”,要有存亡意识,不拘于地方性,要敢于走出去开拓生存空间;对艺人来说,必须消除保守思想,无保留地传徒授徒;对政府来说,抢救戏曲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同时加快整理、研究地方戏曲的步伐。

    保护地方戏需要政府出面扶持,高有鹏教授呼吁,参照文物保护分级的做法,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对本地特有的剧种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级,制定相应的对策分别对待。对具有一定活力的地方戏剧种,政府要实行保护政策,鼓励它们参与社会文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戏曲之乡”山东省博兴县由政府给票子、搭台子扶持地方戏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扽腔”是博兴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目前当地只有几个村还有老艺人会唱。为了让这笔宝贵的财富不至于流失,博兴县政府出资扶持成立了扽腔剧团。从2002年起,博兴县还连续举办“小戏艺术节”,搭建地方戏展演舞台,唤醒濒危地方剧种,振兴地方戏曲,目前“小戏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2010-11-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