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延强、程立显、岳秀良等桐柏山歌传承者与爱好者,一到一起,便忍不住一人唱众人和。而这种场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桐柏县田间地头经常可见。
桐柏山歌——“一人唱来众人和”系列
□记者 盛夏 实习生 姚晨雨 文图
引子
PREFACE
2012年7月12日下午,桐柏县吴城镇邓庄村茨园组,一处鱼塘边杂树林中。
小桌、竹凳、粗茶,五个大男人围坐,谈笑风生,说至高兴处,成延强站起,手一挥,高歌“石榴开花叶儿稀”。
成延强“唱”,另外四个男人程立显、岳秀良、蔡正伟、蔡正祥“和”,成延强唱得高亢嘹亮,四人和得绵长沧桑,一首“石榴花开叶儿稀”,让他们唱得荡气回肠。
一首山歌,五句词儿,他们却唱了四五分钟,是因演唱中加了许多衬词,“(哎)石榴(哩)开花(哟)叶儿稀(也哎),莫笑(哎嚎嚎那个)穷人(垴奥嚎嚎)穿(垴奥嚎嚎,哎哎)穿破衣(也哎嗨嗨),十个指头(喂哎哎嗨嗨哎)有长短(垴奥嚎嚎)……
歌中衬词,随意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形成抒发感情的悠长衬腔,低回的衬腔由和者所唱,衬托唱者成延强的嗓音愈加高亢辽远。
剜菜的村妇、嬉闹的孩童,闻声都聚拢来,围绕歌者嬉笑。观众越聚越多,五个大男人更来劲了,一首接一首,完完全全把自己唱“嗨”了,唱到得意,唱到忘形。
五人中,成延强、程立显是省级“非遗”桐柏山歌的传承人;岳秀良是国家级“非遗”桐柏皮影的传承人,蔡正伟、蔡正祥是他的徒弟。
这个“合唱团”成员,都是朋友或师徒,几人聚会,临时起意,便一人唱众人和。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桐柏县田间地头,这种场景,到处搬演。
桐柏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境内桐柏山巍然耸立,连绵起伏,千里淮河发源于此,这里是南北气候分界岭,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
早在四五千年前,桐柏人的祖先便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着淮河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源文化。
桐柏淮源文化中,民间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舞狮、旱船、高跷、山歌、民歌、皮影戏、渔鼓道情等,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淮源山区特点。桐柏山歌,就是其中一块瑰宝。
田间地头,山歌唱了一个又一个
桐柏县北与信阳、驻马店接壤,南与湖北随州毗邻,东北部和中部多低山、丘陵,西南和南部多崇山峻岭,仅西北部地势较平坦,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桐柏山歌,是山区人“曼声而唱的一种抒情小曲”。
农耕社会里,每至阳春三月,在桐柏,男人们三五成群下了地,只要有人招呼:“伙计们,来呀!”便马上有人拉开嗓门:“咿呀咳,叫我唱来我就唱,唱个刘秀去访将,一访大将叫邓禹,二访陈明马子章,吴汉杀妻保汉王。”歌声一落,马上有人接唱:“唱了一个哟嗬又一个,牛郎织女哟嗬隔道河,牛郎站在河东地,织女隔在河西坡,可恨王母划银河。”
桐柏盛产稻谷,一到栽秧时节,男人车水,女人栽秧。男人在河岸上扯起白布篷,架起龙骨水车,一边蹬木轮一边唱:“小小水车四顶头,架在淮河水里头,不怕老天不下雨,不怕烈日照当头,车得淮河水倒流。”
心灵手巧的女人,一边栽秧一边唱“栽秧歌”:“城里大姐下乡来,不知黄秧咋法栽,栽秧好比纳鞋底,一趟去哟一趟来,看你勤快不勤快。”
集体的田间劳作,虽辛苦但不乏生活的欢乐。这时候,也是青年男女互吐衷情的好时机。
小伙子深情唱着“这山望到那山高,望见阿妹捡柴烧,没得柴来我给捡,没得水来我给挑,莫把阿妹晒黑了。”阿妹听着,心里甜甜的。
也有调皮的小伙子,唱“不恭”之曲“留在家里眼气人”:“下得田来田水深,逮个鲤鱼有半斤,恁大鲤鱼不板籽(繁籽),恁大的姑娘不嫁人,留在家里眼气人。”
“这下子,把女人们惹翻了,她们会捡起秧把儿,劈头盖脑向调皮鬼砸去。田里一片欢声笑语,秧栽得更快,水车轮子也转得更欢了。在这歌声笑语里,人们为灰黄色大地换上了新装,换来了千顷碧绿、万亩稻香。这歌声,是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欢悦心情的流泻。”桐柏作者吴富合写道。
这幅有声有色的劳作图,数千年来,在桐柏反复出现。
“卖菜哥”与“80后”都是山歌传承人
“桐柏山歌兴起确切时间无考,但从歌词可判断,自远古在桐柏山形成人群聚落后,就产生了歌颂英雄、纪念古人和反映当时劳动情景的民间歌谣。这也是桐柏山歌产生的渊薮。”桐柏县文广新局局长郭军道。
桐柏山歌历代绵延不绝,有极强的生命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城市文明对传统农耕社会的冲击,社会生活方式迅疾变化,过去田间地头随时能听到的桐柏山歌、逐渐销声匿迹了。2007年,桐柏山歌成为南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柏山歌传承人有三位,成延强、程立显和罗静,(他们)性格经历各不相同。成延强,是农民出身的‘山歌王’。程立显,桐柏县文化馆原馆长,在山歌资料收集整理及歌手培养上功不可没。罗静是‘80后’,受过较系统专业教育。”桐柏县文化馆副馆长李修对道。
成延强,1950年6月生,桐柏县月河镇林庙村人。
1966年,成延强小学毕业,跟姥爷学了一些老山歌。后来村里建文化室,组织山歌队,与相邻生产队的山歌队“PK”,在这个过程中,成延强学会了更多的山歌。
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延强创作了一首山歌:“太阳一出满天霞,兄妹二人把话拉,白天田间同劳动,晚上夜校学文化,看看谁戴光荣花。”时代印迹很重。
成延强在民间出名后,开始参与一些演出与比赛。1976年他参加南阳市山歌比赛,荣获一等奖;2006年在团中央和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的“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中,他一曲“留在家里眼气人”轰动全场;2009年在“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广场文化活动展演中获演出奖。
生活中,成延强还有一个身份——“卖菜哥”。
他在南阳市白河边摆摊“盘青菜”,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卖到上午十点,一天能挣150块钱左右。
目前,南阳师院音乐系正与成延强协商,希望他带出两个能唱桐柏山歌的大学生。
罗静现为初中音乐教师,桐柏淮源镇人,那儿和湖北就隔一条河。
罗静说:“我从小听爷爷唱山歌,听会了。十六岁我考上师范,学的是幼师,但天生声线比较好,对声乐有兴趣,自学声乐后,对桐柏山歌的理解更深了。”
2004年,她参加“南阳市第四届青年歌手大赛”,演唱的桐柏山歌获“民族类金奖”和“通俗类银奖”。
2004年5月,罗静参加了央视四套“民歌中国”的录制,演唱一首桐柏山歌“一下田来水又深”,两首小调“小小幺姑娘”和“十绣”(桐柏山歌和桐柏小调统称桐柏民歌)。“这是桐柏民歌第一次走上国家级舞台。”罗静道。
有幸走上国家级舞台的罗静,对桐柏山歌开始有了责任感,她说:“我一定要把桐柏山歌更好地传承下去。我现在教学生时就注意发现苗子,着重培养。”
程立显也是从小听山歌长大的,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桐柏山歌的打头唱家,后来我当兵在部队宣传队干了十年表演,1980年复员,到县文化馆担任音乐舞蹈专干,开始有意识做桐柏山歌的收集整理工作。”
程立显分析:“桐柏山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向鼎盛,是因为政府有强大的组织功能,乡里有文化站,村里有文化室,晚上组织起来,唱唱山歌讲讲故事,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成延强就是那时出现的。”
程立显感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山歌手消失得太快:“上世纪80年代,无论到哪村,40岁以上的都会唱,30年过去,这一批人都七八十岁了,有的不能唱了,有的想唱,子女说,恁大年纪了,唱啥唱?”
程立显一直为桐柏山歌自豪:“我每年都注意看央视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看看有没有和桐柏山歌重复的(唱法),还真没找到重样的,它的独特性可见一斑。”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系邵小萌教授分析:“桐柏山歌,多为领、和相间的古老演唱方式,多为男性演唱。桐柏山歌的演唱,用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一个句读用一口气唱完,句读是换气的地方。高音区得憋着气唱。桐柏山歌还使用了几种特殊的发声方法,如颤音、嗽音、滑音等,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邵小萌道:“桐柏山歌从旋律上接近南方山歌风格,在发声上接近北方风格,既有北方山歌的粗犷豪放,也有南方山歌的秀丽委婉,具有南北风格交融的特点,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原标题:“你说唱来我就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