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和豫剧、曲剧相比,越调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似乎要更差一些,一些越调剧团陆续被裁撤。虽然越调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越调剧团到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转变并未对缺少资金、后继乏人、缺乏新剧目的困顿有根本的改观。越调剧团正在困顿中坚守。
在记者对几个越调剧团的负责人进行电话采访时,接到电话的扶沟县越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宋平均正带演员赶往“送戏下乡”的路上,赶在下雪前,他们要多演几场。
资金之困:剧团收入少 演员待遇低
许昌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王克告诉记者:许昌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现有演员70名,其中在职在编的正式人员有40名,非编制内人员30名。在职在编人员工资是由财政上出。演员从一级到四级分不同级别,按国家正常工资标准有固定工资,不在编人员工资就不能保障。应届毕业生分配过去后如果人事指标解决不了,就只能按照人事代理将档案发到人才交流中心由人才市场管理。按照正常的工资标准,第一年的工资大概为每月1300元左右。
王克说:和以前相比,今年演员的待遇还提高了一些,送戏下乡每场有5000元补助,政府每年给安排100多场,再加上一些商业演出,一年大概能演200多场戏,多的有二百六七十场,少的有二百四五十场。一场商业演出需要六七十名演员参与,几乎可以说是全中心出动,除去住宿等费用,一场商业演出的收入也不过5000元左右。
邓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崔伟伟告诉记者,戏曲事业最需要资金扶持,而现在邓州市越调剧团演员们的工资已成问题,只能勉强维持现状。现在邓州市越调剧团每年能有三四十场演出可以按每场3500元拿到政府的补贴,要想有其他收入就只能靠剧团去寻找演出机会,个人邀请的、单位邀请的包括结婚生孩子邀请的都去,而一场商业演出的收入也不过3000元。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在编的还是无编制的演员都面对工资难以为继的无奈。
社旗县越调剧团属于差补型事业编制单位,县财政一年补15万元,而这15万元仅够发给离退休人员。剧团等于没有办公经费,工资就更发不上了。社旗县文广新局党委书记郭金发说:社旗县越调剧团除了送戏下乡、政府组织的演出和参加县里的大型活动之外,平时从县城到村庄,只要有人请,不管是个人办喜事也好,企业的一些演出也好,只要能去就都去。但这些商业演出的收入是不确定的。“因为政策性演出是有数的,其他的演出都是自己联系,不固定。靠演出收入,有演出就有收入,没有演出就没收入,这是老问题了。”
而襄城县越调剧团虽然已经改制为越调传承发展中心,但因为相关改制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团长段国民一直还在找县里文广新局的领导,为此,他已经奔走了很久。现在团里每年的政策性演出只有省里批的6场,每场3000元,全年也只有1.8万元的补助。多年来,襄城县越调剧团的财政补助一直每年只有3.8万元,今年才增加为36万元,但团里有在编演员31名,加上返聘的一些老演员,常年演出的有40人。“这些年,剧团的演员基本没有工资,靠自己养活自己,比如做点小生意什么的。可是,这戏不能丢啊,要是不演,这剧团就彻底垮了!”段国民痛心疾首地说。
“如果能落实百场演出的政策,可能会好一点,我们的日子真是特别困难。”段国民说,虽然他打听到每场戏的补助是两三千元,但对于剧团却是非常重要的收入。为了不让剧团垮掉,他们一直在乡间演出,乡里的庙会、祝寿、喜事等演出都接,一年大概有近150场的演出机会,但演出费一场不过2000元,除去住宿与油费,分到演员手里的费用只有二三十元。在编的演员工资也只能拿到75%,临时聘用人员每月只有600元。
剧目之困:多演传统戏 缺乏新剧目
许昌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王克说:目前,一般剧目的正常演出是没问题的,现代戏、古装戏都在排演,剧目很丰富,大剧目也能排,也可以正常演出,像申凤梅老师的经典作品《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还有许昌的毛爱莲老师的戏,如《火焚绣楼》、《无佞府》等都在演着。而且还在开发新的戏,老百姓喜欢的戏都可以排,不过创演新剧目比较困难,从导演到舞美创作人员都需要从外地请。
邓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崔伟伟说:现在邓州市越调剧团常演的戏有《状元荣归》、《哭殿》、《大保国》等十几部,剧团的服装道具已经长时间没有更新了,因为服装非常贵,也包括乐器,以前可能需要几百,现在动辄要几千甚至上万元,剧团根本拿不出这些钱,至于创演新剧目根本不可能。
社旗县越调剧团的徐主任介绍说:“社旗县越调剧团平时会排练一些业务性的新剧目,但很难排大戏,因为经费太困难,只能排一些小的折子戏,常演的剧目有十几个,如《无佞府》、《李天保吊孝》和后来改编的《刘秀赊旗》、《收姜维》等。”
除了《李双喜借粮》《双灵牌(上下)》这些经典剧目,襄城县越调剧团团长段国民最为自豪的是他们还在演《杨八姐智取金刀》,“这出戏很多地方都演不了了,我们还在演,是我们襄城县特有的”。
扶沟县越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宋平均说,他们演的还是越调的经典戏,如《李天保吊孝》、《李双喜借粮》、《三哭殿》、《贺后骂殿》。“我们的戏很受欢迎,扶沟有16个乡镇,我们‘送戏下乡’都会到一个大的行政村,几乎是全村来看戏,尤其是老人,两点开戏,他们1点多一点就搬着小板凳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