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与品牌 >> 浏览文章

开阔大文化视野发展大曲艺创作·张守振

2014/8/14 17:40:08 点击数: 【字体:

    曲艺艺术源远流长,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论证,全国有睦艺种类500多个,河南也有100多个。曲艺艺术广泛的民间性和民族性,使它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曲艺艺术轻便简行,贴近实际是曲艺创新的灵魂,贴近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群众是曲艺创新的根本。曲艺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血缘关系和相通相乐,曲艺创作特别善于快节奏,反映现实生活,特别善于为党的各项中心工作服务。姜昆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多年,曲艺创作形式没有变,要搞大曲艺,发挥尖兵和轻骑兵的作用,是我们广大曲艺创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搞大曲艺,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曲艺创作人员要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让我们惊喜看到时代大背景下,春上枝头的蓓蕾绽放,三月桃花汛中伴随着碎裂坚冰的奔腾浪花,农村变改下所催生出来的新的经济活力。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现实生活的馈赠永远是无价的。那些富有创新意识和强烈责任感的曲艺作家,总会在丰富多样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对象,从而给人们带来新的感悟。我们期待着中原曲艺创作在改堇开前后笔一滑桶靓曲萝制作髓新的晚前在河南曲艺创作队伍中,范乃仲、郑永昌、许应群、兰建堂、阎天民、袁清岑等,他们是河南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曲艺作家。几十年来,他们孜孜以求,把毕生精力和满腔心血都奉献给了曲艺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文革前,河南曲艺作品多写农村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尚,有河南农村乡土味,红薯味,听起来亲切,读起来顺口。这些作品,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老俩口、小俩口、亲家俩、妯娌俩、父子俩、兄弟俩、老支书、小会计、牛把式、老保管、售货员、老铁匠、红管家、好队长,描绘了一幅幅农村生活的风情画和风俗画,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差不多都打有那个时代的特有烙印,但作品所反映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都是真实的。

    例如:兰建堂的《女货郎》、《挑对象》、《夺算盘》,阎天民的《山村喜事》、《书为媒》,袁清岑的《拦花轿》、《俩亲家》,董玉泉的《刮胡子》,张远的《八卦八》,周同宾的《开电磨》。这些作品都散见于中央各大报纸或刊物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技巧、娴熟,语言鲜和,形象鲜明,好读易唱,即能放在案头读得津津有味,又能付之歌喉,配之管弦。使演员唱得动情,使听众听得入耳。这些都是曲艺作家与深入实际,深人群众,深入生活分不开的。它的主旋律是歌颂真、善、美,鞭打假、恶、丑,深深契合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传统美德。这些道德风尚和人生准则,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传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今天,仍然得到了张扬,具有蓬勃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这些老一辈曲艺作家。为河南曲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创作出许多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秀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新时期以来,河南中青年曲艺作家长期保持奋发旺盛的创作苗头,不断有新作面世。如:张九来的《岳母刺字》、《风波亭》;李广宇的河南坠子《九州之中是河南》、《长霞,你别走》;张守振的《追老蔡》、《争财神》、《选村长》;王新国的大调曲子《请婆婆》、《戏窝村的喜事》;陈玉琳的《找原因》、《马二牛过节》;盛莉的《好日子》;崔艮龙的《亲人和情人》;冯英、王立声等的数来宝《英雄桥》等,创作出不少好节目。还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为河南赢得了荣誉。面对成绩,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河南曲艺创作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不要看搞几台晚会,组织几个评奖就是繁荣,主要看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使曲艺创作在社会变革、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大潮流中发展大曲艺创作,使河南曲艺创作在小康社会大舞台上展示新雄姿、新风采、新的魅力,是新曲艺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曲艺创作比之其它战线是严重滞后了,远远不能适应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曲艺的不景气,大体上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次曲代会前后,以启示人们努力思考议论探索。以企求一种对症下药的良方,连一度热门的相声也败下阵来。进入九十年代,曲艺现状很不景气,虽然有多次赛事活动,但也并未出现繁荣的无情现实,使曲艺创作陷入困境。作家不愿写,写了无人演,无处刊登,演出无人看,作品无出路,直接影响作家创作积极性。全国除《曲艺》杂志外,无一家刊物报纸刊登曲艺作品,我认为,党的各级宣传部门应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难道曲艺作品不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吗?

    另外,文艺晚会,曲艺作品力作精品不多,中长篇大书空白,应当引起关注。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如《卖、环》、《劫刑车》、《王铁嘴卖针》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次,部分曲艺作家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深刻认识社会变改的本质,反映生活肤浅,创作手法陈旧,作品苍白,缺乏时代精神,不能与当今广大群众产生共鸣曲艺作家要树立现代意识,跟上大时代步伐。作家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高度审视曲艺,跟上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个"硬道理"。曲艺创作应盯住小题材,小事件的生活趣味,以小见大去挖掘和深入主题思想。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抓住机遇搞经济,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富了群众,富了社会,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都发生深刻变化,要开阔视野,树立现代意识,把握时代脉膊,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坚持"三贴近",自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出佳作,出精品,才能与时俱进。

    树立创新意识,要让曲艺作品占领农村阵地,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在农村,这就是国情,也就是现实。陈石同志生前一再强调:"曲艺一定要下农村,面向农村,到农村说书,为广大的农民服务"。这也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和普及提高关系问题"。曲艺根在农村,农民既是曲艺的哺育者,又是曲艺的接受者,只要有农村,农民在,曲艺就不会灭亡。多赶一赶马街书会也许能得到启示。

    创新是任何艺术生存发展的生命,推动农村曲艺发展的创新,关键问题是创作,一是要为农村曲艺创作,提供作品发表的园地。当前曲艺刊物太少,建议各地以演唱材料的形式,编发曲艺作品,使占百分之七十的农民,逢年过节,有节目可演;二是搞一点曲艺会演和大赛,推出新人新作,给予农村曲艺作家一定的奖励,也是对曲艺创作的一种提高。

    曲艺作家写什么并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怎么写,以什么样的意识和角度去把握生活,表现生活。问题在于,经济大潮的冲击,现代文明的浸淫,已经使古老的农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作家原本熟悉的,习惯描写的东西正在消失,而不熟悉的东西却迅猛增长。在这个正需要,也正适应产生大曲艺大作品的时代,我们曲艺作家如何贯注现代意识,以滋生来审视消失,引导农村人告别过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正面展现改革、触及改革深层次矛盾的曲艺作品少,中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热情歌颂改革,这是曲艺作家的职责,稍开掘一层,去展示人性层面上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善恶标准的变化,总还显得浮泛,改革触及到人们利益的重新分配,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诸如,机关干部分流,企业下岗职工的安排,惩治腐薯败的艰巨,农村干群关系,以及土地联产承包与发展高效

    农业的矛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打假贩假等等许多矛盾的交叉。发展农业,当新农民,对那些有文化,有技术,有眼光,有气魄,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青年,曲艺作家应大写大歌,塑造中原特色的新形农民形象,正是引导当代农民实现美好人性和理想,走向新时代的要求。

    过去流传下来的好段子,可以说使人经过千锤百炼、反复加工、久演不衰的。曲艺作家要重视二度创作,直至对节日内容与形式进行适度的改动,使思想内容更加丰富,紧紧扣住老百姓的心弦,吊起他们欣赏曲艺的胃口。曲艺演唱是说唱艺术,作品是提供给曲艺演员唱给观众听的,所以说,要有曲艺味和曲艺劲儿,既能读,又能唱,技巧鲜明,生动活泼的语言最能吸引观众。曲艺作品的语言也应向雅的层面发展,在保持文学味的基础上,增加文学作品的含量,使曲艺创作中既有"下里巴人",更有"阳春白雪",要以高质量的精品奉献给时代和人民。

    另外,上世纪成长起来的作家都相继停笔,年轻的作者有很多人看不起曲艺,连我自己也认为曲艺是下九流文学,中央各大杂志甭说登曲艺作品啦,就连登个征文之类也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小品......曲艺排在哪一位了?不承认现实不行,所以,后起之秀甚少,原来写曲艺的也改写小说、散文或其他,这对中原曲艺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和曲艺老前辈的高度重视,并以尽快加以解决,以便使中原曲艺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眭艺书段同样是生命之本。一个演员,一个节目,即使形式再好,演员再好,如果内容陈旧,依然会失去生命力,好像我们生活中食用饺子一样,倘若总是一成不变地包一种羊肉馅,时间一长,总会让人倒胃口的。反过来,要是今天包的羊肉馅,明天包的三鲜馅,后天又包素菜馅,总也不重样,就会使人常吃常新,也可以说,好的书段也是决定一个团队是否兴旺发达的要树立精品意识。时代要求曲艺作家努力深入生活,辛勤笔耕,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必须狠抓艺术改革,不可固步自封,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在新形式下,生活节奏变了,观众欣赏观念变了,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曲艺艺术亦应随之改革,每一次改革就是一次飞跃,许多改革成功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笔者相信,曲艺创作只要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中原曲艺事业就一定能够走向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曲艺网(2011-11-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