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品,因其卷首有“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等字样,故选其起首二字为帖名。原墨迹早佚,我们现在见到的《十七帖》是刻本。唐代书法理论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了《十七帖》墨迹本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书圣”,所谓“圣”,即可认为在学识和技能上都有极高成就的人。就学识而言,王羲之一篇煊赫千古的《兰亭集序》,古往今来人们朗朗上口,耳熟能详,不仅是书法,文章中的道家思想,阐述得极其精辟;而作为书法的《黄庭经》《十七帖》《丧乱·二谢·得示》等诸法帖,又让后世书家高山仰止……
除开这些,我们不妨听一个故事,这由唐代孙过庭讲来: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听起来这夸王羲之的话中,不藏不掖是话里有话,有点田忌赛马的味道。
据书载,“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按今天的话来说“田忌赛马”就是“系统优化”。但我们要注意孙过庭讲的“博涉多优”四个字,这就是王羲之超过别人的地方。
王羲之的成就是在汉代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在发展演进的时刻,一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法范式——行书。当然,王羲之的楷书、草书也有相当的成就。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家虽然也刻意求新,不论是唐人的法度还是宋人的个性张扬,都缺乏王羲之书法中的“自然”情致。正因为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姿态丰富,又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却不故作姿态;法度井然但不作茧自缚。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有极高的审美境界,后世尊其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到这,我们再听一段话,可以为王羲之《十七帖》做一佐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惟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辩光尤可憎恶也。”
说到这里,讲些题外话。
米芾的这段话就书法而论,不论今古,凡是看过的人均能一致欣赏没有异议,而对于米芾的言论,却是各执观点。其实这不难理解,书法艺术提供给人们的养分,好比是军营中的炊事班,大概总不能以一味而替百味,能以一味而替百味者,饮食者除非有一定定力,否则万难长此以往。自然世界的轮回是成住坏空,草书艺术何尝不是?看惯了晋人自然天成格调的,自然不习惯唐人的“颠张醉素”,反之亦然。
孔子曾在《论语·宪问篇》里有这样的言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施用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上也是这个道理。米芾这个人有时颠,大概那是为了自保,有时却率直得可怕,那是他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不容二乎。
十七帖的草法从古代一直贯穿到今天,但书写的格局却已演变得天翻地覆,尽管什么东西发展到头了也就预示着要反复了,我们可以不急的心态去等,所谓静观其变;我们也可以摇旗呐喊的鼓呼,所谓强制执行。但是,提醒我们的是九百多年的米芾就那么不顾一切的去嚷嚷了,结果又如何呢?
下面介绍一些古人的法书,读者可以径自找寻。从他们的临本里,我们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宋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元康里子山《临十七帖》,明胡正《十七帖》,明项元汴《十七帖》,明董其昌《逸民帖》,明清之交王铎《诸从帖》,宋《淳化阁帖》《大观太清楼帖》以及唐摹本王羲之《丧乱帖》《孔侍中帖》《二谢》《奉橘》等。
我们还可以打开《淳化阁帖》……
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第七、八卷收入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作品。
《淳化阁帖》之后,还有《大观帖》原石的宋拓残本2种。
临川李氏本存2、4、5卷,白麻纸,淡墨拓,剪方装,2卷存24开半,4卷存 14开半,5卷存16开半,纵30.8厘米,横28厘米;
聊城杨氏本存 2、4、6、8、10共5卷,白麻纸,乌墨擦拓,剪方装,2卷存13开半,4卷存14开,6卷存3开半,8卷存14开,10卷存16开,每开2页,每页纵32.3厘米,横20.9厘米。
《大观帖》全10卷,为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
《大观帖》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