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智军
在收藏领域里,常见各种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双胞胎”之作。这些从构图、笔墨甚至名称等各方面都十分类似的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先后关系和真伪之别,一直被学术界和收藏界津津乐道。
5月1日至3日,2015年中国宋元绘画(衡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举办。据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柯志华介绍,此次组织宋元绘画研究,并不是要自美其美、固步自封,而是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研讨会上研讨的25件宋元绘画作品均出自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与会的专家们共发表针对上述作品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30余篇。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长刘新岗发表的《谁是真正的“燕家景致”》,针对分藏于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件《夏山图》的真伪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探析,引起文博界、美术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从画面上看,两件《夏山图》均为全景式横幅画卷,描绘北方夏季的山野景物。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夏山图》卷(以下简称“美博本”),为淡设色绢本,纵45厘米,横114.8厘米。此图原题为“燕文贵夏山图”,押缝有“宣和”“大观”章,其上钤有乾隆八玺——“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宝”“寿”“八征耄念之宝”“卍有同春”“即事多所欣”“乾”“隆”,并钤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冶溪渔隐”“蕉林居士”和“蕉林书屋”印鉴,为清宫旧藏,并以“燕文贵夏山图”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此卷于清末民初流出清宫,至新中国成立前由王季迁收藏并带往美国,后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美国书画鉴定家方闻教授考证,认为此卷不应是燕文贵所作,而应为燕文贵的弟子——宋仁宗时期图画院袛侯屈鼎所作。而现藏于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的《夏山图》卷(以下简称“中博本”),亦为设色绢本,纵41厘米,横110厘米。无任何名款和收藏印鉴。
就整体画面而言,刘新岗认为,北宋特别是前期,更强调写真山真水,“中博本”与“美博本”构图几近相同,且描绘的都是北方夏季雄奇的山水;北方的山应是春季盎然、夏季茂盛、秋季萧瑟、冬季荒凉,四季分明。于树木植被而言,“美博本”《夏山图》与“中博本”《夏山图》虽然株数相近,然在点叶上却少了许多,相比则难现夏山的茂盛,倒使人感到有点儿萧瑟感,确切地说更像秋山。这与“燕家景致”的谨严、逼真描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刘新岗又逐一分析:强调立体感是北宋山水画的共性特征之一,且“整体立体感强”也是“燕家景致”一大特点,“中博本”在这方面要优于“美博本”;
山石、树木的质感,“中博本”又明显优于“美博本”;再看泉瀑、水泻,“中博本”水瀑下泄且伴有雾气升腾感,有着明显的“三维”感,而“美博本”是“二维”,只是平面的“直线儿”;梭于山腰的云,“中博本”使人明显看到并感到了云的“簇拥”,也就说“三维”感更强,而“美博本”是平平的“二维——面”,难谈质感;亭台楼榭,“中博本”笔注粗而质朴,而“美博本”则细而轻浮,二者虽构图几近一致,但因笔触、力道有别,而使所现物像质感有别。若将两图在放大300%的情况下对比,则效果更为明显:“中博本”上的每一条线仍然是连续的线,而“美博本”上线则成了断断续续的状态。
此外,两件《夏山图》在具体描绘刻画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别,一是用笔的量上,二是用笔的质上,也就是所下的“功夫”有别。古人曾云“三日一山,五日一水”,强调的就是“功夫”,假如“美博本”半月十天画竟,而“中博本”则非月余难成。从画卷的沧桑感而论,直观感觉“中博本”要比“美博本”“苍老”许多,岁月痕迹深刻,尤应提及的是,“中博本”《夏山图》用绢,为典型的北宋绢,这又不失为一个重要依据。
刘新岗还从印鉴等方面对“美博本”《夏山图》上的“宣和”“大观” “司印”“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冶溪渔隐”“蕉林居士”“蕉林书屋”等印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是伪印。推定“美博本”《夏山图》不可能进过宋御府与明内府,也不是梁清标旧藏。
通过种种对比,刘新岗认为,“美博本”《夏山图》应是脱胎于“中博本”《夏山图》,二者虽貌似而神离。并推断:无任何款识及收藏印的“中博本”《夏山图》上部明显地被裁掉4至5厘米,左右两边也裁了少许。这也许与“美博本”《夏山图》进清宫有关,不排除又是一出“狸猫换太子”。“由此可见,‘中博本’《夏山图》与‘美博本’《夏山图》,无异于又是‘无用师卷’与‘子明卷’的《富春山居图》相类境遇,想必会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探讨。”刘新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