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简述中国书画家群体及书画市场的演变(2)

2013/12/21 9:27:14 点击数: 【字体:

表风格近于院体。书法艺术则是由文人士大夫主导,宋四家都是文人士大夫出身,米芾的书法在当时就影响到宫廷。在宫廷中不但设了画院还设了书院。但是书院中书者地位比画院画师要低,其书法影响力比画院画家绘画影响力小得多,几乎没有成名书家,反而是宫廷之外士大夫书法影响很大。

  宋代皇家收藏兴盛,带动民间收藏热。宋代是中国收藏史上第一次收藏高潮也是作伪高潮。书画作伪出现专门的造假作坊,连文人士大夫出身的米芾,皇家驸马王诜等上流社会人士都亲自参与作假,可见当时书画收藏和书画市场的繁荣。此时的作伪也限于前朝名家书画或本朝已故名家画作,没有出现伪造在世书画家作品。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私家收藏还是以权贵士大夫收藏为主。但是此时富商收藏还是占很小一部分。在南宋时期出现一些专画道释佛像的作坊,他们是职业画师,为人订制画作,这类佛像现多流落日本,多无款。这时才出现面向市场的职业画师,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应该是属于手工艺画师。这些佛像的订购者主要是出于宗教信仰的供奉,而不是出于艺术欣赏更不是为了收藏。

  到了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书画艺术不重视,在政治上打压汉族,尤其是南宋统治时期南方的“南人”。同时取消科举制度,读书人没有了出路。而南宋时南方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大批的文人和书画艺术家都生活在南方。所以元代宫廷画家乏善可陈,而在野的文人画家兴起,这些文人们大多不仕,喜交游,以诗词书画自娱,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元代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中主张水墨胜丹青,以书法用笔入画,以诗词意境入画。他们的书画作品基本是文士之间互相馈赠,鲜有画家本人卖画。

  到了明代宫廷画家主要是宗法宋院体画风,以吴伟、戴进、林良、吕纪等为代表。明中后期文人画兴盛,在南方吴门、松江一带出现书画家群体。这些文人画家远承五代董巨,近法元四家,用笔生拙,不求形似,而以意胜。文人书法家远宗魏晋王谢风神,近法唐宋诸大家,达到帖学书法的又一高峰。这些文人书画家在身份上主要是两类群体,其一是士大夫官宦书画家,身居朝廷要职,而雅好丹青翰墨,以徐贲、王绂、夏昶、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为代表,其二是仕途不顺或是无意为官的在野文人,以诗词书画自娱,以杜琼、文征明、沈周、唐寅、祝枝山、王宠为代表。这些书画家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文化修养比较高,经常在一起谈书论画,交往频繁,有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两方面都有成就,如文征明、董其昌、沈周就是书画皆善。好多书画家本身还是书画收藏大家,收藏了很多前代名迹,并浸淫其中,反过来影响和提高了自己的书画创作。

  在文人书画家群体之外,另有一类就是职业画家,如周臣、仇英、蓝瑛等。宫廷画家辞官后也就变成职业画家,如戴进、吴伟等。职业画家的出现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才会出现这个群体。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苏州为代表的江浙地区在明代已经相当富庶,是鱼米之乡、丝棉之乡,经济发达、文化教育也相对发达,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市民阶层的扩大,巨商大贾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书画艺术的商品化,导致职业书画家的出现。上文提到的文人书画家作品,在当时也受到社会追捧,据当时文献记载,像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书画家,他们在世时就有人作伪,由于应酬过多,社会需求大,并有弟子、好友、子侄辈代笔。祝允明《记石田先生画》一文中指出:“(沈周画)其后赝品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这些文人画家作品在当时就颇受社会追捧。士大夫官员书画家和一部分生活富裕的在野文人画家都不以卖画为生,创作作品主要笔墨自娱或是馈赠好友,但名声在外,社会需求较大所以也有出润金索书画,因为精力有限或是年岁过大往往请人代笔。而一些生活清贫的书画家,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经济能力的文人书画家,则最后往往也沦落成职业书画家。比如唐寅、徐渭等人。

  虽然明代宫廷画家人数不少,其中不乏优秀者,但宫廷鉴藏活动并不突出,明早期宫廷藏画有的分封赏赐给功臣藩王,在明嘉靖、隆庆、万历朝,有将书画抵作薪金的“折俸”事件。可见皇家对书画鉴藏的不重视,而民间书画收藏活动则比较活跃,私家收藏盛于内府收藏。明中晚期在江浙一带涌现了一批书画收藏群体,其中尤以苏州、嘉兴、松江、南京地区藏家最为集中。这些民间私家收藏群体中以士大夫权贵为主,还有一些大地主、富商也收藏书画,不过所占比例不大。

  至明中晚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书画收藏高潮,同时也是书画作伪高潮,并且书画作伪出现职业化、区域化的特点。

  与蒙古人同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满清,则非常重视汉文化,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皇帝,十分重视书画艺术,不仅多方收集历代文物、汉文书籍、名家书画,还身体力行勤练书法。到乾隆朝为盛,明末清初私家藏画有不少都为内府所得。宫廷收藏书画数量为历代之冠,并有大量宫廷画家供奉内廷。清代是文人画占据重要位置,连宫廷画家的绘画风格都受董其昌倡导的南宗画论影响与明代院体画风截然不同。清康乾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帝王为首的皇家对书画收藏的热衷,也带动了民间书画收藏,所以此时是中国书画收藏的第三次高潮,当然也是书画作伪的第三次高潮。

  较之前代书画市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比前代要多,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扬州、金陵、苏州、上海、广州等地有大量职业画家,其中既有落魄文人、宦海失意的退隐官员,还有家族画师等等,他们组成了庞大的职业画家群体,尤以扬州画派、金陵画派、前海上画派画家为最。清代由于帝王对书画的喜爱,除了在宫中专门为皇家服务的职业画家——宫廷画家,还有两个群体也为皇帝作画,他们的地位、身份很高,有别于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他们就是词臣画家和宗室画家。词臣画家身居高官,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致仕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擅长书画,且有一定水平,他们按照皇帝要求作画,进贡到宫里供皇上欣赏的叫词臣画家,如户部侍郎王原祁、礼部尚书董邦达、刑部侍郎钱维城、户部尚书董诰等。宗室画家指的是当时清代宗室贵族中擅书画者,绘画呈御览,他们有的是亲王或是郡王如:弘旿、永瑢、永琰、允禧等。

  在明末清初的民间书画收藏群体除传统的贵族士大夫收藏家外,由于市场的需要出现了大的书画古玩商,这些古玩商也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与当时社会名流过往甚密。还有是巨贾大商参与到书画鉴藏中,如扬州大盐商安岐、江春,很多传世名作就经他们收藏。另还有一些富商或富裕市民阶层购买当时职业画家的书画作品。郑板桥就在扬州卖画,按尺寸明码标价。

  清末至民国,封建王朝的灭亡,宫廷画家所依赖生存的宫廷也随之消失,清皇室在道光以后至清室灭亡,数位皇帝对书画都不感兴趣,宫廷画家活动渐渐走向低潮,辛亥革命后,宫廷画家也消失了,他们都转入民间变成了职业书画家,如如意馆承差缪嘉蕙、如意馆司匠长屈兆麟。辛亥革命后士大夫阶层消失了,满清皇室、宗室也变成了普通人,他们身上的政治特权和地位也随之消失,他们也没了俸禄和经济来源。此时社会上职业书画家多了一个群体就是清代遗老遗少书画家。如姜筠、林纾、郑孝胥、沈曾植、曾熙、李瑞清等。这是民国时期一个特殊的书画群体。他们中有的在满清时期并不以书画见长,可是到了民国出于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网 2013年12月05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