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品赏古代舌尖上的书法(2)

2013/10/9 9:57:07 点击数: 【字体:

  《韭花帖》最奇特之处,是在它巧妙的结体与章法布局中,唐以来书法极讲究气与力的结合,创造了很多神完气足的传世佳作,但也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滞之作。杨凝式此帖当属行楷,书家既不有意追求整齐的装饰效果,也不采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闲庭信步,走走停停,有意无意,边前行边赏景。特别是从第三行起,书家更得心应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顾盼有姿,字与字之间拉开不等的距离,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间小花,点缀有序。通篇看来,字距大于行距,是《兰亭序》所未有的格局,人称“韭花章法”。

  从结体上看,安排得错落有致,疏密对比强烈。茂密而不使透风的字如:“兴、当、报、韭、其”等字,疏朗可使走马的字如“正、花、实、伏”等字。这些疏密的交错变化与章法的生动变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趣味横生,精妙无比。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称,这是苏轼为美酒佳酿做的文章。苏轼生前十分喜欢这两篇酒赋,曾多次书写。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 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于一卷。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古称洞庭)柑橘酿制的酒。苏轼文中说:将千棵橘树,连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带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

  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为酒的统称。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酿成的酒。《神农本草经》云:“松叶、松节、松胶皆可为酒。” 我国酿造松醪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1974 年,考古队员在河北省中山县三汲中山王墓葬中发现了两壶古酒。其中一壶呈绿褐色,虽然距今已有2300 多年的时间,但出土时还散发着一股醇香。经专家鉴定,是史料中记载的当时各诸侯王喜爱的千日醉——古松醪酒。满城陵山汉墓发掘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酒器中的残留物中,也发现了与松醪酒成分相同的物质。

品赏古代舌尖上的书法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墨迹白麻纸本,高28.3 厘米,宽306.3 厘米。

  其中《洞庭春色赋》32 行,《中山松醪赋》35 行,另自题10 行,共77 行。

  此卷有乾隆题跋4 则,并有元代张孔孙,明代黄蒙、李东阳、王世贞等人题跋。

  到了唐代,饮松醪酒已在民间盛行,不少文人雅士都曾歌咏松醪酒。

  刘禹锡《桃源行》诗云:“筵羞石髓劝客飧,灯爇松脂留客宿。”在《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中,刘禹锡也有“橘树沙洲暗,松醪酒肆香”的名句。杜牧在《送薛种游湖南》中写到:“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不过,以松醪入诗最多,也最喜喝松醪酒的,当属李商隐。“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自喜》) “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洒烦襟。”(《复至裴明府所居》)“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饮席戏赠同舍》)“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潭州》)等诗句都流传至今。

  苏轼作松醪赋,乃隐喻自身之遭际。自己本是千岁之松,却不能充当栋梁,构建大厦,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写写文章,焉能经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叹幽资之独高。”

  此二赋卷,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2013-09-2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