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河南:中华姓氏的祖根地(2)

2013/4/17 14:14:57 点击数: 【字体:

  追寻先人足迹海内外华人河南寻根

  河南,古称豫州、中州或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河南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是中华民族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长期以来,这里是中国古代的建都之地,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河南是中华人文始祖群体的主要活动地,伏羲建都与终葬于河南淮阳;炎帝建都于河南淮阳;黄帝故里故都在河南新郑;颛顼、帝喾建都于河南濮阳,终葬于河南内黄。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祖根地,在当今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300大姓中,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在最新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海外华人赴河南寻根谒祖,投资兴业。他们由单个寻根到组团寻根,由个别国家和地区组团寻根到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内地各省组团共同赴祖地寻根,由一般的寻根活动到在祖地举办姓氏的世界大会。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华人到河南寻根已形成热潮,成为时尚。他们不但在古老的中原大地追寻着先人的踪迹,体验着先人奋斗的艰辛,同时也眷恋着这块焕发着时代气息的热土,在这里捐资建学,整修古迹,投资兴业。

  炎黄二帝活动之地后代繁衍派生多姓氏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多而集中,是全国独有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那?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中原是炎黄二帝长期活动之地,其后代在此发展繁衍,派生出许多姓氏。

  炎帝是姜姓部族的首领,居于姜水流域,因以姓姜。后姜姓部落逐渐向东发展,其中一部分子孙在中原定居,形成一些姓氏。黄帝姓公孙,生活在姬水附近,后改为姓姬。居于轩辕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又号有熊氏。黄帝被推为各部落联盟的领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占据广大地区,人丁兴旺,世代繁衍。夏商周前的最高统治集团,几乎都是黄帝的子孙。

  二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发展时期,其活动也在河南境内,形成许多姓氏。

  夏禹之子启建都于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城关镇。禹为姒姓,其属国多数是姒姓。商朝建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县),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后又迁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其所封的同姓或异姓中,有以国名为姓,有以地名为姓,许多姓氏形成于河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故城)。周初,周王朝实行大分封,所分封的诸侯国,后来都演变为姓氏。

  三是河南古代有许多受封的国名和受封的地名(亦称封邑或采邑),形成众多的姓氏。

  当时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姓,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地名为姓。周朝大分封后,在河南境内建立起40多个姓氏诸侯国,例如,周朝在淮阳建立陈国、在上蔡建立蔡国、在许昌建立许国等。更有许多以受封的地名为姓,如戚姓:卫国上卿孙林父受封于戚(今河南濮阳市戚城,现名孔悝城),以地名“戚”为姓。此外,还有少数姓氏以祖辈名字为姓,以谥号为姓,以出生地为姓,以官职为姓,以居住地名为姓等。

  四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改姓,产生了一部分姓氏。

  公元前494年,以北魏鲜卑族为皇帝的孝文帝拓跋,亦称元宏,统一中国北方后,率领鲜卑族、官兵及其家属等百余万人,从都城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南下,迁都中原洛阳。不久,孝文帝实行姓氏改革,令鲜卑族语的复姓,改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字单姓,例如:拓跋氏改为元氏、丘林氏改为林氏、侯莫陈氏改为陈氏等。除少数保留双字姓外,全部改为汉字单姓。这些鲜卑族姓氏汉化后,绝大多数加入了中原《百家姓》行列。

  躲避战乱

  先民四次南移姓氏获播迁

  从晋末到南宋,由于受到战争、自然灾害及封建统治的压迫和剥削之苦,河南先民曾有四次群迁至福建、广东(闽南方言区的潮汕地区)等地定居,在东南边陲开基立业,繁衍生息。

  第一次迁移在晋末。由于“永嘉之乱”,居住在河南的汉族先民(后南迁者称“客家人”,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纷纷离家南迁,沿着汝河南下,跨过长江,首次迁移至福建、广东等地。据《闽书》记载:“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即指此次民族大迁移。

  第二次迁移在唐初。据《光州府志》所载:唐高宗总章年间(公元669年),福建闽獠啸乱,朝廷以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前往征战。陈政病卒,其子陈元光袭父职,为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郡,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

  第三次迁移在唐末。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反对封建统治,率领数万河南起义军入闽开发。

  据《台湾省通志》云:“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有陈、张、李、王等27姓,以固始人居多”。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潮卒,其弟王审知代之,继任福州观察使。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任命为闽王,称“开闽第一人”。

  第四次迁移在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避难江南,奠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一部分中原士族随宋室南迁,移居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其中不少人定居在福建。如,崇正同人系谱“故陈氏郡望颍川。宋末中原士族,纷纷南随帝室播迁,有陈魁者率其族九十二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宁化、上杭”。

  唐朝军人入闽助中原文化传播

  河南先民四次南迁,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陈元光父子和王审知兄弟入闽。这两次是以“唐朝军人”的身份去的,其部众绝大多数是河南固始及光州府籍人。河南先民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等。他们与当地人民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东南边陲的经济、文化和历史。

  到了明清时代,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居民,曾经频繁地移居台湾开垦。

  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在500户以上的姓氏中,有63姓族谱说明祖先在晋末、唐初、唐末从河南迁往福建,其中多数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明朝思想家李贽的《林李宗谱》云:“始祖讳闾,字君和,号陆斋公,原籍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墓志上镌刻着“先世自光州固始入闽”;知名华侨领袖陈嘉庚说:“我始祖自唐由河南固始县迁来(闽地),至我为第十九世……”。

  移居福建、广东的河南先民,他们世代相传,繁衍生息,一直绵延到今天。

  如今,这些河南先民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许多姓氏已成为中国的大姓。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固始人民政府 2013-04-01 作者:李朝栋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