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伏羲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一个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有历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起来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先祖的认定,是从远古的传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关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伏羲功业和始祖地位,影响甚大。
在正史中,司马迁《史记》从五帝之首的黄帝记起,未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贡献。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则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汉书·律历志序》引《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诸语,认为“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为历史源头,确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这就是说,在古帝王系统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次为女娲、炎帝。梁代肖绮《〈拾遗记〉序》中说:“文起羲、炎”。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至唐开元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成一篇较为完备的史传。至此,伏羲在历史古代典籍中历史化的过程全部完成。
二、伏羲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方面的贡献
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讨论民族始祖的确认过程时,要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来说,传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论衡·齐世》:“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时代的社会状况。《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
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其次,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代是一个部族融合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司马迁从华夏大一统的观念出发,在《史记》中把黄帝“著为本纪书首”, 并推演出炎黄世系,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华夏一族,从炎黄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这种一元论的文明起源说在几千年的史学传统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然而,黄帝只是华夏族为加强对中原各族统领而产生的一个政治理念形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淮南子·天文训》),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集团的研究,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运用远古传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相结合所追溯的远古各部落集团及各部落集团的分化与融合等,都证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性的特点。因而,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源头的观念应得到新的修正。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团。华夏族团的发祥地在今陕西省黄土高原,东夷族团的地域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和山东、安徽一带,苗蛮族团地域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这三大族团互相斗争,后又和平共处,到秦汉之际,归于完全同化,形成中华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团的代表,而从古代典籍的记载和民间民俗文化的遗存来看,太昊伏羲与华夏、东夷、苗蛮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即使在今天的民俗生活中,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人祖伏羲的习俗。所以,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聚合、熔铸的过程来看,伏羲作为我们民族始祖,更具有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上的广泛代表性,更能得到构成本民族成员的广泛认同,因此,有人认为以“羲黄”代替“炎黄”作为我们民族的共同始祖更为全面和符合实际。
太昊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龙”图腾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三、伏羲文化的内涵
伏羲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之源、文化之本,伏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本源文化。从神话学、民俗学和传世文献的记载考察伏羲的渊源,可以看出伏羲源于世界本原的观念。在大量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中,伏羲与另外一个始祖神——女娲同源而异体,同为创世之神,是人类的共同始祖。伏羲形象的产生和他的创世功业,都是人们源于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思考和探究,是关于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的具体化。
作为我们民族本源文化的伏羲文化,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伏羲文化始终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又使之具有强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和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伏羲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又是中华哲学体系、神秘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各族人民对伏羲的崇敬和礼赞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文化到民间习尚,几乎无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和意识深处,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特点,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源泉。在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伏羲传说与文化,是凝聚中华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开发民族智慧,推进民族复兴的“元素”和动力,具有永不枯竭的亲合力、感召力和纽带作用与规范功能。
四、确认伏羲始祖地位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共同建构的一种民族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那样:“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广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习俗与血缘上的认同和延续等因素。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和中华远古文明的起始和源头的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应该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保障,并利用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同时,也更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普天之下龙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有利于揭开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中国早期文明是在没有外来文明强烈影响的环境中,在自身的基础上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模式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特点与长盛不衰发展的原因是迫切需要阐释的重大学术课题,也是世界古代文明史的重大研究课题。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同时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满足人民物质财富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有认祖祭祖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保持的一个优良的“认祖祭祖”的传统美德。通过不同形式对伏羲文化进行方式多样的提升,开展“寻根祭拜”活动,对于满足国人的祖宗崇拜心理,增进民族的整体亲和力,形成世界华人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弘扬和谐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伏羲八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八卦通过阴阳变易显现的是“天人谐和”观念。和谐思维是伏羲八卦的灵魂,从宇宙观层面看,它提出了阴阳和谐统一的思想;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层面看,它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治国的根本思路层面看,它提出了以道德感化汇聚天下的思想;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它提出了在复杂情况中,如何实现和维持社会和谐状态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伏羲八卦的和谐思想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伏羲文化所体现出的多方文化融汇交流、多民族和合统一,也为我们今天加强民族团结,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加强伏羲文化研究的建议
对于伏羲等民族始祖的研究,应建立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论怎么变迁,文化始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与精神,它在生活习俗的延续与发展中传承,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承下来的。因此,我们对于伏羲等民族始祖的研究,应当以文化为核心,重在对各个历史阶段中文化的产生、再现、发展与继承方面的研究,更加重视思想与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力,而不应囿于考证、修正、补充、完善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伪的论证方面。要认识到,对于伏羲、黄帝等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与尊崇,是一个文化现象。民族始祖只是一个象征,或者说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重要;但由于这种对民族始祖的确认与尊崇,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为一种稳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陶铸了我们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了持久的、恢宏的凝聚作用,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不容忽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就不能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漠视民族始祖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存在,而应该积极地承认、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传统,充分发挥其当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伏羲文化。据《左传》和《帝王世纪》等典籍记载,太昊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伏羲氏族活动范围包括今天的甘、陕、晋、冀、鲁、豫、鄂、川、云、贵等省,其创立和倡导的古文明,影响到中原及华北、东南。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近百处文化遗迹和无数的传说,形成了今天以天水为代表的成纪伏羲文化圈,以宝鸡为代表的关中伏羲文化圈,以河南淮阳为代表的中原伏羲文化圈,以山东泰山为代表的齐鲁伏羲文化圈,还有以湖南、江西、重庆东部为代表的湘西伏羲文化圈。“羲皇故都”河南淮阳县现存伏羲陵墓,“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现存伏羲庙,两地对于伏羲的祭祀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伏羲加强伏羲文化研究,确认伏羲人文始祖的地位,必须整合资源,携手推进。作为伏羲文化资源主体的河南淮阳县和甘肃天水市,有责任和义务沟通各个资源拥有地,在资料整理、学术研究、活动组织等方面携起手来,形成一个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大的伏羲文化圈,进而研究这个文化圈内文明传承与伏羲文化的关联点和关联度,进一步认识伏羲文化的历史地位。建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主动加强与伏羲文化资源地的沟通与联系,改变各地分而治之,分头竞争的局面,以河南淮阳和甘肃成纪祭拜活动为主体,联合各地举行全国性的伏羲祭拜活动,以此提高伏羲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中的影响力,逐步确立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 作者:贾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