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姓,与欧阳、欧侯同宗,皆出自姒姓越国,都是夏禹的后裔。据《史记·夏本纪》及《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帝禹东巡时死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启死,子太康继位,无道失国。至第五帝少康,灭有穷氏而中兴,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以奉守对禹的祭祀,后建立越国。因禹姓姒氏,故越国国君为姒姓。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相战,公元前494年为吴王夫差所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于前473年攻灭吴国,并曾向北扩展,称为霸主。战国时,勾践的6世孙越王无疆,曾兴师北伐齐,西伐楚,强盛一时。后来,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兴兵迎战大败越军,杀越王无疆,尽取原吴国之地至浙江。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霸一方,越国从此四分五裂,如一盘散沙,终于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灭。无疆的二儿子名蹄,当时占据乌程欧余山之阳(即山南)的欧阳亭(“亭”为古代行政区划,大体上10里一亭;“欧阳亭”在今浙江吴兴县东),称为欧阳亭侯,其后代以地为氏,形成欧氏、欧阳氏,又有以爵为氏者,称为欧侯氏。对此,《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欧阳氏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南宋罗泌《路史》:“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后来,欧氏、欧阳氏有较大发展,而欧侯氏不太显著。
此外,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欧”条云:“欧冶子,吴人,善铸剑。”有人据此认为“欧冶子的后代子孙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形成了欧姓”。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越绝书·记宝剑》等书记载,欧冶亦称“区冶”,是春秋时冶工,曾应越王聘,铸湛卢、区阙、胜邪、鱼肠、纯钧5剑,后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3剑。又据西汉史游《急就篇》云:“区氏,古善剑欧冶子之后,单姓区氏。”区音ōu(讴)。于此可知,欧与区音同而字不同,欧氏并非源于欧冶子。
汉代有欧宝,平都(今江西安福)人,以至孝闻名。汉以后至隋,唐的数百年间,在史书上见不到欧姓人物。但《姓氏考略》云:欧氏“望出平阳”。平阳郡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这说明欧氏曾在今山西临汾一带形成望族。唐代以前,欧氏有一支迁至今河南境。据《台湾省通志》及《漳州府志》记载,唐初,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河南欧姓将佐随从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后,欧氏主要是在福建、广东一带发展,同时还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等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欧节中移居台南,是为欧氏入台湾之始;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福建同安人欧天送迁入台湾新竹;后欧氏入台人数逐渐增多。为了进一步求发展,闽、粤、台欧氏有一些人又远徙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北宋有欧庆,干德(今湖北光化县西北)人,以治三礼出身,曾任永春知县,居官廉平,及死,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撰文表其功于其墓。元末有黄冈(今属湖北)人欧普祥,曾任红巾军徐寿辉部元帅,屡破元军。明代有学者欧大任、欧道江,广西总兵欧信。于此可见,欧氏在历史上曾涌现出一些比较有名的人物。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欧姓名列第16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分布较广,以广东、湖南居多,这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的61%;在台湾为第78大姓。欧姓不仅是汉族姓氏,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水、白、满、侗、壮、蒙古、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也都有欧姓。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