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2016/3/3 15:20:31 点击数: 【字体: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要想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就必须对姓氏的综合情况(包括数量和拥有人口数)全面进行研究。为此,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及其所占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依次是:1李7.94,2王7.41,3张7.07,4刘5.38,5陈4.53,6杨3.08,7赵2.29,8黄2.23,9周2.12,10吴2.05,11徐1.66,12孙1.54,13胡1.31,14朱1.26,15高1.21,16林1.18,17何1.17,18郭1.15,19马1.05,20罗0.86,21梁0.84,22宋0.81,23郑0.78,24谢0.72,25韩0.68,26唐0.65,27冯0.64,28于0.62,29董0.61,30萧0.59,31程0.57,32曹0.57,33袁0.54,34邓0.54,35许0.54,36傅0.51,37沈0.50,38曾0.50,39彭0.49,40吕0.47,41苏0.47,42卢0.47,43蒋0.47,44蔡0.46,45魏0.45,46贾0.42,47丁0.42,48薛0.42,49叶0.42,50阎0.41,51余0.41,52潘0.41,53杜0.40,54戴0.39,55夏0.39,56钟0.39,57汪0.38,58田0.38,59任0.38,60姜0.37,61范0.36,62方0.36,63石0.35,64姚0.35,65谭0.34,66廖0.34,67邹0.33,68熊0.32,69金0.32,70陆0.31,71郝0.30,72孔0.29,73白0.29,74崔0.28,75康0.28,76毛0.27,77邱0.27,78秦0.26,79江0.26,80史0.25,81顾0.25,82侯0.25,83邵0.24,84孟0.24,85龙0.24,86万0.24,87段0.23,88雷0.23,89钱0.22,90汤0.19,91尹0.19,92易0.19,93黎0.18,94常0.18,95武0.18,96乔0.18,97贺0.18,98赖0.18,99龚0.17,100文0.17,101庞0.17,102樊0.17,103兰0.17,104殷0.16,105施0.16,106陶0.16,107洪0.16,108翟0.15,109安0.15,110颜0.15,111倪0.14,112严0.14,113牛0.14,114温0.14,115芦0.14,116季0.13,117俞0.12,118章0.12,119鲁0.12,120葛0.12,合计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4%,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

    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鹿邑)、张(濮阳)、陈(淮阳)、黄(潢川)、周(汝南、汝州、洛阳)、林(淇县、洛阳)、何(信阳、洛阳)、宋(商丘)、郑(新郑、开封)、谢(唐河、南阳)、冯(新郑、荥阳)、于(沁阳)、袁(洛阳、巩义)、邓(邓州)、许(登封、许昌、鲁山)、傅(安阳)、苏(温县)、蒋(淮滨)、叶(叶县)、阎(洛阳、荥阳)、潘(固始、洛阳)、戴(商丘、民权)、夏(巩义、淮阳)、范(范县)、方(登封、洛阳)、石(淇县、洛阳)、姚(范县)、廖(唐河、固始)、孔(新郑、商丘)、康(禹州)、江(正阳)、史(新郑)、邵(汝南、安阳)、段(辉县)、雷(登封)、汤(商丘)、尹(宜阳、安阳)、武(巩义、安阳、商丘)、赖(息县)、樊(安阳、淇县、济源)、兰(新郑、洛阳)、殷(安阳、许昌)、陶(安阳、淇县)、翟(鲁山、宝丰、叶县)、安(洛阳)、倪(新郑)、严(洛阳)、牛(商丘)、温(温县、洛阳)、芦(洛阳)、俞(新郑)、葛(长葛、宁陵、洛阳),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卫辉、洛阳)、刘(鲁山、偃师、洛阳)、赵(巩义)、吴(濮阳)、徐(安阳、淇县)、孙(濮阳、淮阳)、胡(淮阳、郾城、洛阳)、朱(洛阳)、高(新郑、洛阳)、郭(登封、陕县)、罗(洛阳)、梁(洛阳)、韩(新郑、洛阳)、唐(方城)、董(临颍)、萧(安阳、淇县)、程(洛阳)、沈(平舆、沈丘)、吕(南阳、新蔡、洛阳)、卢(洛阳)、蔡(上蔡、新蔡)、魏(开封、邓州)、丁(开封)、薛(洛阳)、杜(新郑、洛阳)、钟(洛阳、长葛)、姜(南阳)、熊(新郑)、陆(嵩县、洛阳)、白(息县)、毛(宜阳)、邱(淮阳、洛阳)、秦(范县)、顾(范县)、侯(辉县、洛阳)、孟(濮阳)、龙(新郑、临颍、鲁山)、黎(洛阳)、常(新郑)、贺(洛阳)、龚(新郑、辉县)、文(鲁山、濮阳)、施(安阳、淇县)、洪(辉县)、季(开封);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 。

    如果以前100大姓为研究对象,则前100大姓占汉族人口的87.23%,其中全源于河南者39个,部分源头在河南者42个,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81个,占100大姓的81%,占汉族人口的77.17%。

    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再对占汉族人口98.243%的300大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97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115个,二者合计,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212个,占300大姓的7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4.9%。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212个,下余1622个,也拥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即使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会影响大局。综合以上因素,经过合理推算,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约在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本书第三章,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

    从姓氏数量上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从姓氏拥有人口数上说,黄帝族仍占多数,其次为东夷族,再次是炎帝族。据史书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颛顼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从其居地与葬地来看,颛顼活动的中心在濮阳及其周围一带,没有大的迁徙。帝喾继颛顼而即帝位,都亳(今河南偃师),死后葬在颛顼陵附近。炎帝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迁曲阜”,“陈”即今河南淮阳,曲阜今属山东。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风姓,是传说中的古帝名,也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号伏羲氏。《帝王世纪》说:“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今河南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也说:“陈,太皞之虚也。”这些资料表明,河南长期是东夷族、炎帝族、黄帝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多数姓氏自然也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如昆吾国(在今濮阳西南)产生的昆吾氏、昆氏,韦国(在今滑县东)产生的韦氏,顾国(今范县)产生的顾氏,葛国(在今宁陵北)产生的葛氏,以及孔甲赐给刘累的御龙氏等。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的,如汤氏;以技艺为氏的,如由篱笆工形成的樊氏、旗工形成的施氏、制陶工形成的陶氏等。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东虢,在今荥阳东北;北虢,在今陕县东南;管,今郑州;蔡,在今上蔡西南;康,在今禹州西北;卫,今淇县;毛,在今宜阳东北;沈,在今平舆北;雍,在今焦作西南;原,在今济源西北;邘,在今沁阳北;应,在今鲁山东;韩,今新郑;魏,在今开封西北;凡,在今辉县西南;蒋,在今淮滨东南;茅,今修武;胙,在今延津东北;祭,在今郑州东北;郑,今新郑;庸,在今新乡西南;胡,在今郾城西南;赖,在今息县包信镇;戴,在今民权东;谢,在今唐河、南阳一带;邓,今邓州;霍,在今临汝西南;陈,今淮阳;黄,在今潢川西;江,在今正阳东南;宋,在今商丘南;许,在今许昌东;吕,在今南阳西;申,在今南阳北;东申,在今信阳北;焦,今陕县;杞,今杞县;葛,在今宁陵东北;厉,在今鹿邑东;崇,今嵩县;封父,在今封丘西南;畴,在今鲁山东南;阙巩,在今巩义西南;程,在今洛阳东;房,今遂平;共,今辉县;息,在今息县西南;郐,在今新密东北;密,在今新密东南;苏,在今温县西南;蓼,在今固始东北;飂,在今唐河南;樊,在今济源西南;邶,即今汤阴北城镇;单,在今济源东南;南燕,在今延津东北;弦,在今光山西北;柏,在今西平西;道,在今确山东北;滑,在今偃师西南;顿,在今项城西;项,即今沈丘;潘,今固始。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㈠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㈡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周公旦于西周初平定武庚与“三监”叛乱后,分封给卫国和鲁国作为种族奴隶的“殷民十三族”,大部分属于以技为氏,是在殷商都城一带形成的,均出自河南。在河南境以地为氏者,有出自郑国的西门氏与东里氏、出自卫国的北宫氏等。

    ㈢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根系炎黄东夷三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