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陈姓的来源与演变

2014/7/18 16:45:47 点击数: 【字体:

陈姓的来源与演变

皇城相府的明代建筑陈氏宗祠

  陈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在当代陈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总人口的4.63%,陈姓总人口大约在5800万。

  陈的名义和图腾

  陈,本义陈列,为国名专用,即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为西周初封舜后妫满之地。陈,由阜和东组成。东为日在木中,观察太阳活动的神木称扶木或扶桑,阜为土山,扶木所在的地方称为陈,是古代帝王诸侯观察天文的地方。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是先祖观察天文之中心。所以,专执观察天文神职的氏族又被封干宛丘之地则成为陈氏族,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国名,最终产生了姓氏。

  陈姓的来源与演变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远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氏族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冈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仍冠有“老陈户”的别称。陈姓得姓由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灭亡。公元前221军秦始皇灭田姓齐国,统一中国。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亡国之前投奔了楚国,出任楚相令尹,封为颖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长葛市北,并恢复陈姓,陈轸是颍川陈姓的始祖。这支陈姓成为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颖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宸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加入陈姓大族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西汉初期的匈奴,南北朝的鲜卑族的改汉姓,明初的蒙古族的加入,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中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陈姓。华北地区的陈姓含有匈奴族、鲜卑族的基因,东北地区的陈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历史上陈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阳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一大省约占陈姓总人口的20%。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当代陈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陈姓的人口已达到5800万,为全国第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6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万激增到5800万,增长了近14倍,增长速度略超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江苏、浙江五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台湾、山东、广西、贵州、江西九省,又集中了38%。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北少陈姓、南多陈姓的局面。形成了粤闽浙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北方向呈梯度减少。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闽粤台琼浙、苏皖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广西大部、川渝贵交界地区,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2%,最高地区可达1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54.7%的陈姓人口。苏皖赣湘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湖北、鲁豫大部、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西部、辽宁北部、新疆西北部,此比例在2.6%—5.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34%的陈姓人口。

  陈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陈姓的郡望多达11个,最重要的是颍川,其次为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陈姓除了把以上11处的郡望作为堂号外,还自立堂号有:三恪、德星、德聚、绳武、存诚等。

  “三恪”堂号:恪,尊敬客人之意。典出西周初,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史称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受到周王室的敬重。

  楹联重要的陈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太丘德望;颍水渊流。

  元龙豪气;华岳希夷。

  投辖留客;悬榻待贤。

  名高七彦;计出六奇。

  尧咨母训子以仁,声随杖下;安节妻分财不吝,时号堂前。

  家训格言:陈氏的家训首推元初的陈栎《与子勋》。陈栎是安徽休宁人,一生不入元朝官场,而致力于儒学研究。所以陈栎家教一本儒家传统,凡是具以礼训,不以时俗为论。他提出“流俗之所谓不孝,乃我之所谓孝。流俗之所谓孝,乃我之所谓不孝”之观点。要求子孙“自卓立,自争气,自求长进,自做取成人”,做事“能守得"勤"和"谨"二字,万万无失”。告诫子孙“不守家法,非吾子孙”。陈栎虽为大儒,然其教诫言语恳切,说理透彻,深为后世所重。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陈姓历代名人1218名,占总名人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五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三位;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52%,排在第四位。

  陈姓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的人物数不胜数。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西汉名相陈平;东汉法学家陈宠,大臣陈藩,文学家陈琳;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陶;南宋思想家陈亮;元末割据江南称帝的陈友谅;明朝画家陈洪绶;清朝名将陈化成,医学家陈修圆,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国民党名将陈诚,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老陈云,元帅陈毅,数学家陈景润,历史学家陈寅恪、陈述、陈垣,昆虫学家陈世骧,植物学家陈焕镛。

  陈姓血型

  陈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A型占29%,B型占26.9%,AB型占8.1%。

  郡望:颖川郡,广陵郡,河南郡,武当郡,冯翊郡,京兆郡,汝南郡,下邳郡,东海郡,新安郡,庐江郡

  总堂号:颍川堂

  分堂号:

    三恪堂,孝思堂,报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维德堂,尊亲堂,

    三知堂,三相堂,三槐堂,三德堂,五云堂,仁趾堂,仁让堂,介福堂,

    文星堂,文圃堂,文会堂,文蔚堂,文笵堂,六望堂,世德堂,永和堂,

    永思堂,永睦堂,永誉堂,有归堂,同德堂,延庆堂,名贤祠,安定堂,

    安雅堂,如在堂,如德堂,孝义堂,佑启堂,良善堂,奉先堂,忠义堂,

    尚义堂,尚德堂,金鱼堂,金兰堂,怡善堂,怡怡堂,宜尔堂,承本堂,

    奎焕堂,映山堂,星聚堂,思成堂,思孝堂,思敬堂,重华堂,重德堂,

    追远堂,衍庆堂,恒慕堂,时思堂,训行堂,培本堂,培德堂,著易堂,

    萃和堂,萃伦堂,萃涣堂,萃贤堂,推己堂,崇正堂,崇本堂,旌义堂,

    惟善堂,惇伦堂,昼锦堂,敬序堂,敬爱堂,贻安堂,遗忠堂,遗风堂,

    诒穀堂,敦本堂,敦厚堂,敦睦堂,敦德堂,敦谊堂,道荣堂,渊源堂,

    瑞玉堂,慎思堂,慎德堂,义门堂,福田堂,源远堂,聚奎堂,聚原堂,

    聚德堂,团荫堂,毓庆堂,凤和堂,祯华堂,赉善堂,僾肃堂,德星堂,

    德雍堂,馀庆堂,庆馀堂,燕贻堂,翰文堂,树本堂,积善堂,积庆堂,

    笃庆堂,锡庆堂,济美堂,礼行堂,双桂堂,彝叙堂,彝伦堂,怀义堂,

    耀祖祠,继述堂,顾予堂(共124个)

  馆藏堂号:孝思堂,报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维德堂,三槐堂,世德堂,同德堂,思敬堂,崇本堂,敦本堂,敦睦堂,源远堂,馀庆堂,树本堂,积庆堂

  谱籍: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香港,台湾

  可查家谱总数:2990种

  可查名人家谱:陈大受,陈元龙,陈友谅,陈丹山,陈文龙,陈去病,陈世琯,陈可忠,陈匡,陈西林,陈廷敬,陈武,陈若霖,陈法,陈性节,陈建子,陈承文,陈奎,陈香梅,陈俔,陈炯明,陈洪绶,陈洛涟,陈连吉,陈烈,陈时敏,陈家栋,陈著,陈彬,陈桱,陈康伯,陈涯,陈寅恪,陈绍宽,陈琰,陈遇,陈景沂,陈景润,陈傅良,陈钦,陈钦祚,陈渭,陈圣,陈节义,陈与郊,陈诜,陈义兴,陈嘉谋,陈嘉谟,陈银,陈凤生,陈宽一,陈宽三,陈贤复,陈仪,陈德文,陈庆芝,陈庆镛,陈樵,陈衡,陈澧,陈声甫,陈应桐,陈镐,陈栎,陈献章,陈宝琛,陈宝箴,陈让

  堂号典故: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附: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陈廷敬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恩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皇城相府分内城、外城两个建筑群,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这座明清时期的城堡式古建筑群依山就势,雄奇险峻,文化底蕴厚重,是一处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与地方民居于一体的明清建筑群。相府总面积约3.65万平方米,共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640余间,设9道城门,城墙总长1700余米,主要建筑有内府、世德堂、河山楼、屯兵洞等,被誉为“东方古堡”、“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都周刊(2014-03-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