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某个家族地位显赫,最厉害的表述莫过于称该家族是“几世几公”了。譬如三国时的大军阀袁绍,祖上就是“四世三公”。
其实,隋朝以前,这样“荣者益荣”的现象并不少见。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为“门阀”。
而今天要说的“陈氏父子三宰相”,出现在科举制十分成熟的北宋时期。他们生活过的地方,至今仍被称为“宰相陈村”。
河南商报记者程国昌段睿超 文/图
教子有方
科举考试,成就“三尧”望族
陈朝灭亡之后,其后裔迁至全国各地。隋、唐、五代以来,陈姓的文官武将辈出,但最为显贵的,无疑是北宋时期的“三尧”。
三尧,指的是北宋真宗时期的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他们同朝显贵,两人官至宰相,成为帝王股肱;一人当了节度使,镇守一方。
他们的父亲陈省华,也曾官至宰相。父子四人位极人臣,在此前的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司马光在《陈氏四令公祠堂记》中曾写道:天下皆以陈公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
这样的好名声,持续到了元朝。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曾将这一段故事撰成剧本《状元堂陈母教子》,赞扬“三尧”的母亲陈冯氏教子有方。
陈省华父子四人曾生活过的村子,在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村子现在的名字仍为“宰相陈村”。
村子周边,至今仍流传着一首民谣:宰相陈,人地灵;石生像,列队迎;陈公碑,傲苍穹;崇孝寺,皇上封。
一门将相
父子同贵,一门三宰相
河南省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瑞松介绍,在“陈姓三尧”这一支的家族历史上,“三尧”的父亲陈省华有开基之功,“他和夫人冯氏培育的三个儿子同朝显贵,将这个家族推向了鼎盛时期。”
“三尧”中,老大陈尧叟在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参加科举考试,位列殿试榜首;老二陈尧佐在哥哥陈尧叟高中之前便已进士及第;老三陈尧咨是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科考状元。
真宗、仁宗时,陈省华因为三个儿子的缘故,加上自己在做官时表现出来的才干,官居开封府尹。而在这段时间,其长子位居枢相,次子荣升宰相,小儿子也晋升为节度使。此时的陈家“兄弟状元,一门将相,富贵爆天下”。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陈省华病逝,享年68岁。朝廷追赐其为太子少师,追封其为秦国公(相当于一品宰相级别),而陈氏家谱上所说的“父子三宰相”也是从陈省华被追赠的荣衔而言的。
虽然父子四人都身居高位,但其在历史上留下的政声政绩却截然不同:陈省华及其长子、次子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最小的儿子却刚愎自用,结党营私,在严重阻碍了自己仕途的同时,也败坏了家族的名声。
宰相陈村
全村百余户,均为宰相后人
如今的宰相陈村是个自然村,村里有100多户人家,皆为陈省华后裔。
村旁路边,一个写着“宰相陈村”字样的石碑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子的传奇。
村民介绍,从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村里人都是陈宰相的后人:当年陈省华父子四人去世后,都葬到了现在村子的边上,后代为了给祖先守墓,就近靠着先人的墓地定居了下来。
后来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部分后人随着逃亡的人流分迁河北,一部分人南下,但也有一部分人坚持留下,继续为先人守墓。而现在村里的人,是当初留下来那一支的后代。
“三尧”的墓坐落在村边的田地里,三兄弟的墓相邻不过几米,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开。从墓碑上的字样可以看出,自东向西分别是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的墓。村民说,次序是按照长幼来排的。
据介绍,三座墓的墓碑都是陈氏后人前几年新立的。村民说,旧社会陈氏墓地规模很大,去墓地的路两边立着石人、石羊、石马、石虎等陪葬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年的陪葬品,如今已难寻踪迹。
追根溯源
北宋望族:阆州陈氏
这么显赫的家族,其先祖是谁?
陈瑞松曾收集过各地的陈氏家谱,但这些家谱对于北宋三尧世家的先祖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属于宜都王陈叔明一脉,有人说他们属于南郡王陈叔澄一支,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后主陈叔宝的后代,“但最权威的说法,应该是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先生的研究成果。”陈瑞松说。
蔡东洲的研究成果称,三尧世家原先世居山东博州(今山东聊城市)。唐末天下大乱,而蜀中比较稳定,北方的衣冠大族多去蜀地避乱。三尧的先祖亦于此时来到蜀中,与避乱的衣冠大族不同,其先人迁至蜀中是为了追随王建。
欧阳修撰写的《陈文惠公神道碑》记载,尧佐“五世以上为博州人。高皇祖翔,五代时为王建掌书记……后弃官与阆州之西水,遂为西水人。”
所以,陈省华是不是南陈皇族后裔,目前没有确凿的史料证实,但他们这一支出自阆州是毫无疑问的。
阆州陈氏最终成为北宋名门望族,蔡东洲认为这具有标志性意义:五代之前沿袭察举制度,门阀横行,所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五代之乱,彻底打破了门阀制,依靠考试入仕为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所接受。三尧家族的兴盛,是科举制度完善后,依靠考试崛起的家族的典型代表。当然,陈省华夫妇对孩子的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