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过去,一到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直到今天,剪纸仍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地区流行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
从类剪纸到剪纸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标志是一幅“太阳神鸟”的图案,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本身就是一件类剪纸作品。通过对它的考证,专家认为,剪纸最迟起源于商代,最早的艺术载体为刻画皮革、金银薄片和玉片透雕。“太阳神鸟”为商晚期的作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其同时期的作品还有1955年郑州出土的商代金质夔凤纹薄皮,稍晚的还有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银箔镂刻作品。
大概在南北朝时期,真正的剪纸作品开始出现,但在这一时期,它还未被大规模地传播。
在隋唐时期,剪纸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杜甫的《彭衙行》中有“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可见,“剪纸”一词已形诸文字,有了正式名称。此外,该诗中强烈的巫祝色彩,也反映出从一开始剪纸就与宗教信仰有关,并作为符咒的载体而存在。这同豫西至今保留的,每逢雨多水涝、天旱地干,灵宝农村妇女都会剪一个“扫天媳妇”,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类似。
在宋代,剪纸在官府的倡导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每逢立春,皇帝都会赏赐官员金银质剪花,以示恩典,百官朝贺完毕,要戴着它回家,以示感激。此后,官府干脆命令文思院专门负责剪花的监制工作。此外,为了区分等级,规定亲王、宰相执金质的剪花,其他官职只能用金裹银或丝绸制作的剪花。在这一时期,民间的剪纸艺术也很繁荣,专业工匠层出不穷。周密在《志雅堂杂钞》中提到:“旧都天街(开封),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心所欲而成。又中瓦(市场名)内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豫西的“剪纸窝窝”
作为对传统文化资源保存较好的省份,剪纸广泛分布于河南各地。其中,以豫西分布最为集中。
在旧时的豫西地区,每年一进入腊月,当地的妇女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虎是中原地区广受崇拜的瑞兽,有驱邪纳福的含义)。至今,这里仍可见一些相对集中的“剪纸窝窝”。比如,在陕县南沟村,很多人都会剪纸,不但女人心灵手巧,男人也可飞刀走“纸”。在洛阳,80岁以上的“巧巧”老人就能举出任凤莲、陈凤英、姚素英、陈素玲、马兰芳等数位。灵宝也是巧手汇聚,1987年以来,陆续有9人被中国剪纸协会吸收为会员,20余人成为河南民间美术学会的会员,其中王蓬草、杨仰溪还于2007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
豫西“剪纸窝窝”能够得到保存,究其原因,一是这里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境内沟壑连连,山川纵横,特别是三门峡地区,境内多山地、丘陵以及黄土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这里与山西、陕西两个剪纸大省相邻,相同的情趣、审美观,使得三地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
此外,剪纸也和豫西一带百姓的居住环境紧密相关。加之,这里许多的窑洞和民房的门窗依然保留传统的木方格形式,因此,这为窗花提供了大显身手的“阵地”。
“堪与毕加索的画相媲美”
河南剪纸,豫西成就最高。豫西剪纸色彩丰富,本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一应俱全。其中,当地有一种染色工艺,不用毛笔上色,而是直接放到和好颜色的碗中“蘸色”,调染后的剪纸浓淡相宜,过渡自然,极具特色。2006年,美术史专家薄松年在豫西还发现了只见于文献的黑色剪纸的习俗。该习俗至今仍在陕县南沟村一带流行。经考证,“尚黑”是夏文化遗存,而豫西是夏文化的衍生地。夏代崇尚黑色,以黑色为高贵、庄重之色。在走访当地百姓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他们认为黑色沉稳、庄重,是色中之王。当地百姓不仅喜欢用黑色的窗花,而且新婚喜庆也喜欢用黑色的双喜字。
豫西剪纸种类繁多。每到春节,当地人就在屋顶上贴“顶棚花”,门上挂“吊笺”、贴“福”字和门神,窗上贴“窗花”、“窗亮方”,灯笼上贴“灯笼花”,影壁墙上贴“春牛”,炕上贴“墙围花”,厨房、灶间贴“灶头花”等。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娶媳妇、婴儿出生,当地人也要贴“喜花”,老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还要送“寿诞花”……
值得一提的是,吉祥是豫西庞大的剪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吉祥几乎无处不在。如“门笺”谐音是“门钱”;春牛意喻“耕种和丰收”;葫芦代表“福禄”;石榴代表“多子多孙”;牡丹象征“吉祥富贵”;满屋满墙全套的墙围花寓意“富贵不断头”。
豫西剪纸的风格因人而异,总体来说,它继承了商周青铜纹饰、南阳汉画石及北魏龙门造像和宋代开封木版神像画的特点,质朴粗犷、雄浑大气。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是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延续,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河南考察时曾评价说,河北蔚县剪纸从清代就已开始商品化,而豫西剪纸则是自娱自乐,保留着农耕文明的鲜明特点,“豫西的剪纸美,拿去堪与毕加索的画相媲美”。【原标题:豫西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