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4小时,李名麟至少要花15个小时在桌前埋头苦干。他的时间和心血,化成了鹅卵石上一羽飞翔的猎鹰、折扇上曲折的驿馆春梅,火柴头上红通通的关公……如今,世博来临,他又倾力作画,要用“卵石画”,让更多的中外来宾,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版撰文唐骋华
“方寸之间”追寻艺术
又一次坐到写字台前,李名麟从盒子里拿出一块鹅卵石,掂了掂,“半两多吧。”他轻声说。画了20年的“卵石画”,对于鹅卵石,李名麟熟悉到了骨髓,“什么分量,掂一掂就知道。”抛出这句话,他开始向作者展示自己的“分量”。
只见他先仔细观察鹅卵石的形状、色泽,之后闭起眼睛,用手指轻轻摩挲。不大一会儿工夫,他提起毛笔,啜上颜料——画什么、怎么画,已经胸有成竹了。果然,几笔勾描点染之后,一只活灵活现的百灵便呈现到作者眼前。仔细观察,这块鹅卵石比巴掌还要小许多。“这远远不算最小的。”李名麟说,“有的才黄豆那样大。”这真可谓“方寸之间的艺术”。
“很像很不错。”观赏着栩栩如生的百灵,作者感叹。李名麟却连连摇摇头。对自己的作品,他总是苛刻到近乎残酷,不达到完美境界,誓不罢休。于是,放下“急就章”,向作者展示精品之作,有鹦鹉,有老鹰,有画眉,有白头翁……多为工笔画,极精细,每根羽毛都历历在目,似乎将挣脱方寸之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为“卵石画”得“痴呆症”
但是怎么能让这些鸟真的挣脱呢?要知道,它们所“栖息”的卵石,来之不易。“每块鹅卵石都经过精挑细选的。”李名麟经常跑花鸟市场,在那儿一蹲就是半天,翻遍装卵石的麻袋,从中挑选合适的石材。“数百上千块石头中,往往只能选出几枚。”买回家后,由妻子负责,将石头表面用砂皮打磨。“要很光滑,才好作画。”
选完石头,还要制作画笔。“小号画笔上的毛须一根根精选,有时候笔毛被拔得只剩下几根了。”作品绘成后,还得上光、烘烤、装潢,只有经过那么多道复杂工序,一枚“卵石中国画”才算大功告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绘画对象细节的把握。为了能画得栩栩如生,李名麟经常跑去野外观察、写生,还购买了大量鸟类画册,练成了专家。他总结经验:“温和的鸟儿眼睛离嘴比较远;相反,像秃鹫、猎鹰等猛禽,眼睛距离嘴就很近。”如今,李名麟已在卵石上描绘了上千种鸟类,“不管什么鸟,我想一想,就能勾勒出来。”
为此,李名麟经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无论春夏秋冬,似乎都失去了感知,只知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天地。用妻子戴翔云的话说:“他不吃饭、不说话,仿佛得了痴呆症!”
不过,“痴呆症”也有“痴呆症”的好处——他成功了。李名麟参加过许多展览,颇受观众欢迎。专家评论,李名麟的“卵石中国画”既有内壶画之美妙精巧,也有微刻微画之细腻精确,又独具自然与人工的综合美。
至今,李名麟已绘制了数千枚卵石中国画作品,或工或写,或彩或墨。除了《千鸟图》,还有《水浒108将》。像李逵、秦明、宋江等人物,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爱不释手。“前不久有日本朋友来我家参观,愿意花上百万元买我的《水浒108将》。我想了想,还是不舍得啊!”此外,还有《百景图》、《红楼人物》等系列作品,也颇受关注。
彩蛋画师转型“卵石画”
放着大好画布不用,为什么偏要在方寸之间作画?“因为不甘心啊!”李名麟脱口而出。1980年代,李名麟从新疆返回上海,褪去知青身份,却因为找不到工作,成为“待业青年”。“当时非常苦闷,也觉得命运待我不公正,怎么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了呢?”
为了谋生,凭借美术功底,李名麟靠画彩蛋卖点小钱。李名麟的父亲养鱼,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鱼缸里的鹅卵石大小和鸡蛋差不多。“我很好奇,拿出一枚放在手心端详,很小,就像我的生活,很逼仄。”然而李名麟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即便如此,我也要让它多姿多彩。”
于是,他把色彩搬到鹅卵石上,试着画了一个《海棠绶带》。“效果很好,意料之外的好。”至今,李名麟仍然无法平复当年的激动。朋友见到他这枚独创的“卵石画”,拿到一家工艺品小卖部代销,翌日就卖了5元钱。“5块钱啊,20年前的5块钱是什么概念?!”李名麟对记者比划着,激动得几乎掉泪。
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认可,让处于迷茫状态的李名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尽管不久就找到了正式工作,但对“卵石画”的迷恋已无法收拾,卵石中国画的大量绘制自此开始。
20多年来,李名麟巧妙地利用卵石的造型、质地、色泽、斑纹,在卵石上颇具匠心地勾画了一幅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凡能在纸上画的,在卵石上也都能表现。”他自豪地表示。一枚枚大到方寸之间,小似黄豆绿豆般的卵石,就这样经过他的挑选、打磨、绘制、烘烤、上光、装潢,变成了颇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品——卵石中国画。
火柴头、烙铁皆可作画
在“方寸之间”游走许久,李名麟作画的空间越来越“窄”——不再局限于鹅卵石,而向更小的火柴头发展。他向作者展示了自己的一些“火柴头画”,基本是京剧脸谱,有张飞、窦尔墩、关羽、曹操等,黑脸、蓝脸、红脸、白脸,一应俱全。
“我从小就喜欢京剧,可以说是娘胎里结下的戏缘。”李名麟的母亲在天蟾舞台工作了18年,因此他小时候就泡在戏园子里。“那时,我经常坐在剧场里的空位上看戏,如果没坐位,就站着。”从盖叫天到周信芳的代表作,他都有幸亲眼目睹、亲耳聆听。
本来,喜爱京剧和作画似乎没多大关系,但自从画了卵石画,李名麟就把不少京剧脸谱搬到了石头上。“我后来想,能不能在更小的地方画呢?”他想到了火柴头。可是这年头哪儿去搜集那么多火柴呢?“工厂、饭店,四处跑呗。”为了突发奇想,他跑遍上海滩,终于“收购”来不少火柴。
“没那么简单,火柴头也要精选。”李名麟介绍,只有那些光滑、圆润的火柴头才有用。“一盒火柴里有两三根能用就很好了。”有了“卵石画”做基础,再通过苦练,没多久,李名麟就把“火柴头画”练得炉火纯青,以至于一枚原本不值钱的火柴头,经他妙手,身价倍增。
同时,李名麟又爱上了“烙铁作画”。原来,他去参观某位画家的烙铁画画展,觉得自己也行,便动手炮制。“练得很苦,手都烫出了一个个泡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开办了个人烙铁画展,引来无数赞叹。
迎世博,培养下一代
眼看世博即将来临,李名麟的心眼又活动开了。“希望我的卵石画能向世界各国朋友展示,让他们借此进一步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为此,李名麟已经和有关部门联手,要在世博期间重点展示他的“卵石画”、“火柴头画”等。“我很幸运能为世博会作出贡献。”
除此之外,李名麟现在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下一代。他告诉作者,自己之所以热爱绘画、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熏陶。“我的父母都是搞文艺工作的,对我影响很深。”为此,李名麟曾希望两个女儿长大能成为艺术家,规定两个女儿每天必须画一张画、写一页字。
大女儿小时候学习中国工笔画,初中时习作获得过区级少年画展一等奖。不过可能被逼得太紧了,长大后她告诉父亲,她其实一点也不想画,是因为看见老爸害怕,被逼无奈才画了几年。小女儿呢?四五岁时就天天要写毛笔字。到小学三年级时,她代表学校参加市和区的少儿书法比赛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可惜,也没能坚持……
现在,李名麟把目光投向了外孙女李易桐。她7岁了,上学之余也学习钢琴、绘画、舞蹈、外语,有一阵还学过围棋。“说孩子觉得累,我们老两口也觉得心疼。”李名麟为外孙女说着好话,也是老实话,“我看这孩子画画有悟性,课余就学学画、弹弹钢琴吧。”
李名麟觉得,应该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原标题:卵石画,斑斓妖艳在方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