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强 摄
明代青玉“子刚”款仿古杯
“子刚”款1
“子刚”款2
说起苏作玉雕,陆子冈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位明代后期的大师,成功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玉雕,把玉雕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名闻朝野。
时至今日,陆子冈仍留下了众多谜团。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与玉器打了40多年交道的邓淑苹对此认为,对清宫旧藏玉器的研究,可以起到解开核心谜团的关键作用。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希望两岸故宫通力合作,全面客观地从清宫旧藏玉器的造形、纹饰、题诗、落款等着手,早日揭开陆子冈的神秘面纱。
邓淑苹,祖籍湖北江陵(荆州),1948年出生于台湾云林虎尾,197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主修中国上古史。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长期从事玉雕研究,尤其是对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题研究,受到世界学术界重视,对陆子冈玉器也做了深入研究,是台湾著名的玉器研究专家。
以上图片由邓淑苹提供
外国人将苏作称为“Suzhou school”
苏周刊:苏州玉雕历史悠久,工业园区的草鞋山遗址、昆山绰墩山都曾出土过距今6000多年的玉璜,草鞋山遗址还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玉璧、玉琮。为什么今天我们关注的玉雕大师却是400多年前的陆子冈?
邓淑苹:史前时候,制玉曾是尖端技术,可能曾被宗教人物垄断。目前考古发掘资料中已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制玉(包括被统称为“玉髓”的玛瑙类)作坊,有学者认为,当时由一般平民负责玉器的基本制作,巫师之类的人垄断最后的雕纹或刻画密码工作。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到距今3600—3700年,也就是所谓龙山文化晚期到夏朝时期,氏族迁徙、社会变迁剧烈,逐渐发展出以技艺为生的各类专业人群,雕玉就像制骨、雕牙、作陶、铸铜一样,成为被统治的工匠的专业工作,为贵族服务。河南安阳殷墟中的玉作坊,距今约3100—3200年,就是此期的重要发现。
历史上工匠地位很低,所以几千年来很少有玉雕大师留下姓名,也无从研究。
到明朝晚期,江南地区经济富裕,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重视工艺创作与工匠品牌的风气,陆子冈正是在这一风尚下,出现的以雕玉著名的玉工。他不但技艺高超,而且是目前可考的第一个把自己名字留在作品上的人,文人墨客的文章和史料中也有所记载,为后人的考证提供了方便,所以现在一提到玉雕大师,就从他开始了。
苏周刊:您对陆子冈的玉器研究是什么时候起步的?
邓淑苹:早在1981年,我就发表过一篇相关的中文论文和一篇英文论文,而研究工作开始得还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