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周刊:要研究陆子冈,必然研究明清时期我国玉雕的发展史。您对这段历史是怎样划分的?
邓淑苹:我觉得,明清的500多年(1368-1911年)时间里,我国的玉雕至少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明早中期,约1560年之前,这是接续元代玉雕传统的时期。13世纪元代蒙古兵西征,带回了中亚地区的玉工,将他们安置在大都(今北京)的城南,成为元、明时期的官匠户,北方的“京作”玉器也由此逐渐形成;
二是明中晚期至清早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书画及各类工艺美术蓬勃发展。在文人、富商的扶持下,我国的玉雕更加精雅细致,以苏州为中心的“Suzhou school”玉雕形成。“Suzhou school”是西方人的称法,我是1981年在美国底特律开会时第一次听到的。从字面看,它是“苏州学校”的意思,实际内涵就是“苏帮”、“苏作”;
三是清中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清朝政府直接控制昆仑山玉料的开采,玉雕空前繁荣;对西南的开发也导致缅甸翠玉的输入;
四是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由于鸦片战争等因素,清朝国力大衰,宫中造办处玉雕业务萎缩,但民间交易却更见繁荣,特别是兴起了所谓“洋庄”生意,通过上海,将苏州、扬州的玉器大量外销欧美。这一时期,翡翠、宝石、金工都加入玉雕制作,各种吉祥图案如蝙蝠(福)、寿桃(寿)、灵芝(如意)、竹(高风亮节)纷纷运用;还出现了玉雕“翠玉白菜”,以白菜与螽斯象征清清白白、多子多孙……都促成了玉雕行业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持续繁荣。
苏周刊:您上面提到,玉雕有“京作”和“苏作”之分。这两种制作技艺,有什么不同点?
邓淑苹:“京作”就是北方工,以北京为中心,大气、质朴为其特征;“苏作”是南方工,以苏州为中心,以灵空、飘逸、精细著称。
苏周刊:业界对苏作玉雕有着怎样的评价?
邓淑苹:一般都认为苏作玉雕以“精巧雅致”为特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上面已提到,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艺术史界以“Suzhou school”一词专指明代晚期在江南形成的讲究文人清雅品味的艺术风尚。这一名词不只指玉雕,也泛称当时各类以文人书房用品为主的工艺。
艺术史界通常称明晚期以苏州(当时又称“吴门”或“吴中”)为核心的书画传统为“吴派(Wu school)”,工艺传统为“苏派(Suzhou school)”。前者是文人画派,后者是合乎文人品位的工艺流派。
陆子冈谜团越滚越大
苏周刊:根据您掌握的资料,陆子冈是怎样一个人?
邓淑苹:他又写作“陆子刚”,生卒年份不详,是明代中后期苏州府太仓州的玉工,活跃于十六世纪后半叶。晚明的多位江南文人都曾在著作中记录有关陆子冈雕玉的事迹。另外,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版的《太仓州志》也记载。再后来记载越来越多,各种说法层出不穷。
苏周刊:能否按时间顺序具体说说有关陆子冈的记载?
邓淑苹:我觉得可以分五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16世纪晚期,主要是与陆子冈同时代的文人的著述。
如王世贞(1526-1590年)的《觚不觚录》:“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有与缙绅坐者。近闻此好流入宫掖(即宫廷),其势尚未己也”;
高廉(生卒年不详)《遵生八笺》(刊印于万历十九年,即1591年)中的《燕闲清赏笺》:“水注,又见吴中陆子冈制白玉辟邪,中空贮水,上嵌青绿石片,法古旧形,滑热可爱。有玉蟾蜍注,拟宝晋斋旧式者。水中丞:近有陆琢玉水中丞,其碾兽面锦地,与古尊罍同,亦佳器也。印色池,有陆子冈做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工致侔古,今多效制”;
徐渭(1521—1593年)《咏水仙》:“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愁杀苏州陆子刚”;
陈继儒(1558—1639年)《妮古录》记录了1595年的事:“乙未十月四日,于吴伯度家,见百乳白玉觯,觯盖有环贯于把手上,凡十三连环,吴门陆子(指陆子冈)所制”。
苏周刊:分析16世纪晚期与陆子冈同时代文人的著述,有哪些特点?
邓淑苹:第一是陆氏的名字有两种写法,多处都记载为“陆子刚”,高廉则写作“陆子冈”。
二,陆子冈制作的玉器有辟邪形水注、蟾蜍形水注、兽面锦地水中丞(也就是“水盛”)、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百乳白玉觯。除了这五件被具体描述器形、纹饰的器类外,还有诗夸称陆子冈雕玉擅于掌握水仙花的神韵。
高廉形容陆氏制作的“兽面锦地水中丞”时用了“碾”字,流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陆子冈雕玉主要还是用砣具配合各种解玉砂、磨玉砂完成的。
徐渭的诗句“昆吾锋尽终难似”,意思似乎是指陆氏用“昆吾刀”刻玉。“昆吾刀”一词早期仅出现于汉末《海内十洲记》之类传说色彩浓厚的史料中,明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昆吾石”可能是金刚石。徐渭的诗可能暗示,当时已有人认为陆氏雕玉的过程中,用了某种特别锋利的刀子直接刻玉。
苏周刊:第二、第三个时间段对陆子冈是如何记载的?
邓淑苹:第二个时间段是17世纪中期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太仓州志卷五·物产》纪录了陆子冈的用刀:“雕玉器,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枝值五六十金。子刚死,技亦不传。”
第三个时间段是民国初期的1915年。李狷厓的《中国艺术家征略》称:“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这里将徐渭《咏水仙》的绝句,讹写成“咏水仙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