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周刊:第四个时间段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记载的?
邓淑苹:这是1942年,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记载:“陆子刚,明时吴中人也。选玉作器迥异恒流,与士大夫抗礼,非寻常玉工所可比拟。凡所作器,必先选玉,无论有微瑕者,概置不用,即稍带玉性者,亦弃而不治。所用之料,或白或青,必纯洁无疵,通体皆混然一色。其所作之画,片布皆近情理。即他人不经意处,亦经营惨淡以为之。比如刻一新月,则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晓月,则必下弦而偏左。其详人所略有如此者。故凡系出自子刚手之画片,虽吹毛求之,亦无一疵可指也。其所制器,皆均平如一,无或深或浅之处。而所刻之字均系阳文。从来玉上刻文,阴文者多,阳文者少,以阳文难刻也。子刚则取其难。足见长于术也,且笔意圆转与写于纸上者,丝毫不爽,盖子刚书画作工,皆出己手。子刚不惟善于治玉,亦且以书画名家也。”
这段话对陆子冈选玉、雕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而且还夸奖他是个书画好手。
苏周刊:第五个时间段是什么时候?记载了什么?
邓淑苹:应该从1997年之前就开始了,直到现在。主要是大陆的出版品进行的记载。如叶寅生的《陆子刚和子刚玉》(《珠宝科技》1997年第2期)称:“皇帝叫子冈雕玉茶壶,交代他不许刻自己的名款。子冈将自己的名字偷刻得很浅,后来被皇帝发现而被斩首”;
后来在网络上神奇传说越来越多,相互传抄转载,有的也出现在当下某些出版品上。如:“清代宫中的如意馆雕琢很多带有‘子冈’款的玉坠,是为了纪念他”;
“明穆宗命陆子刚在玉扳指上雕百骏图。他仅用几天时间完成了,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高山叠峦的气氛和一个大开的城门,而马只雕了三匹,一匹驰骋城内,一匹正向城门飞奔,一匹刚从山谷间露出马头。仅仅如此却给人以藏有马匹无数奔腾欲出之感,他以虚拟的手法表达了百骏之意,妙不可言。自此,他的玉雕便成了皇室的专利品,世间几乎绝技。”
苏周刊:纵观这五个时间段的记载,您有什么看法?
邓淑苹:我觉得,十六世纪晚期至今,400多年来人们对陆子冈的记载越来越细,陆子冈故事一步步发展,陆氏本人被越传越玄,谜团越滚越大。
运用立体显微镜带来的新发现
苏周刊:为什么说陆子冈被越传越玄呢?
邓淑苹:你看,第三个时间段赞美陆子冈所雕的水仙簪花茎细如毫发;第四个时间段说陆子冈也是书画家,他一定只选白玉,只雕阳文,构图非常用心,作品器表非常平整,但反而没有提到用刀刻玉;最后被塑造成不畏皇权、因为坚持理念而被杀的悲剧英雄,所以连清代宫中都为纪念他而制作了许多子冈牌;再变成虚拟的雕琢手法的发明者,以三匹马表现奔腾欲出的百骏。
这些说法中,除了与他同时的文人所记是真相外,其他的可能都不是真的。
苏周刊:直到今天,围绕陆子冈的谜团仍然还有许多,核心谜团有哪些?
邓淑苹:我认为,核心谜团包括:他到底是不是直接用刀刻玉?目前传世大量刻有“子冈款”的玉器中,到底哪些是陆子冈亲自雕琢的作品?
苏周刊:您前面提到,1981年曾发表过有关的中文和英文论文,里面有没有涉及这些谜团?
邓淑苹:涉及了一部分。论文里主要提出了三个观点:一,陆子冈的作品主要是明朝中晚期江南地区文人书斋所用各色文具,以及发簪、小佩等;二,在雕琢器形、纹饰以及今草体(草书的一种、也称“小草”)阳文诗句时,用传统的砣具配合解玉砂完成;三,在雕琢篆体名款时,直接用刀具刻成。
苏周刊:听说您最近又有新的观点?
邓淑苹:是的。这是因为,近年我们博物院增添了立体显微镜。有了这一先进“武器”,我对部分“子刚”款玉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同时也跟熟悉篆刻、雕玉工艺的同事讨论,结果有了意外的发现。
苏周刊:目前子冈款玉器大约有多少件?
邓淑苹:我在2011年12月的《故宫文物月刊》发表专文《探索“子刚”——晚明江南玉雕谜团的再思》,将两岸故宫已披露子冈款玉器列表统计过,共约有44件,其中八九成属清宫旧藏。民间收藏以曾属香港北山堂所藏、后来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件圆盒最著名,它上面刻有“嘉靖辛酉陆子刚制”八个字,被公认是陆子冈的真迹。
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子刚”款玉器是北京市海淀区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明代“子刚”款玉樽,它高10.5厘米,口径5.8厘米,这也是公认的陆子冈的真迹。
2002年,北京市政府颇为用心地出版了一套《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公布了这件玉樽的局部刻款,提供我们作对比研究。
苏周刊:通过立体显微镜观测,您对陆子冈在作品上刻下自己的名款,以及他用刀来刻玉的说法,有什么结论?
邓淑苹:陆子冈其实也是用传统的砣具进行雕琢,但是因为十六世纪的江南地区,在文彭、何震等人的倡导下,开创了特殊的篆刻风气,而一般被文人用作印材的,都是摩氏硬度约二三度,以叶腊石为主要成分的寿山、田黄、青田等玉石,所以可以用雕刀在上面留下错落有致、神采风骨俱佳的书体。聪明的陆子冈却用砣具模仿出以刀治印的“刀味儿”。当时的文人不知道这个秘密,陆子冈也不说穿,于是就传出他用刀刻玉的说法了。到后来他去世了,没有徒弟,这技艺也就失传了。在陆子冈去世后约五十年,修地方志的官吏将此说法正式记载在《太仓州志》,自此就迷惑了爱玉族四个世纪。
“子冈雕不如今天的玉雕”
苏周刊:您用立体显微镜观察了几件藏品?您认为它们都是陆子冈的作品吗?
邓淑苹:我观察了七件。今年六月我曾赴北京演讲,就向首都博物馆申请入库房检视黑舍里墓出土的玉樽,很受启发。综合我2011年时的考虑,我的初步结论是:七件中有六件可能是陆子冈在不同年龄时的作品。它们都是明代晚期江南风格文房用品,如水盛、香炉、印泥盒等,所刻的篆体名款的笔画都留着锉刀痕,另外一件臂搁虽然玉质好,雕工也美,但篆体名款的笔画上没有锉刀痕,目前暂时将它排除在子冈真迹的范畴之外。
苏周刊:陆子冈被传得如此沸沸扬扬,他的玉雕水平是否超过今人?
邓淑苹:应该这么说,子冈雕不如“乾隆工”,“乾隆工”又不如今天的玉雕。
苏周刊:“乾隆工”是怎样的一种风格的玉雕?
邓淑苹:字面上讲,“乾隆工”应该是指乾隆时期,也就是十八世纪中后期,由皇家所提倡与主导的玉雕风格,这应该是“乾隆工”的正确定义。
乾隆皇帝并不喜欢“层次多、琢工细、精而薄”的玉雕,他常严厉批评当时苏州玉工创造的这种“新样”非常“纤俗、华嚣、弄奇、繁缛”,还全力设法引导雕琢敦厚纯朴、有文化内涵的“仿古风格”。
苏周刊:为什么会出现子冈玉不如乾隆工、乾隆工又不如今天玉雕的现象?
邓淑苹:因为时间越晚,工具越先进,可以雕出更好的玉器。另外,一位雕玉大师的养成,必然有其一定的职业生涯,所以世上应该存在陆子冈比较早期的、还不够成熟的作品,这类作品跟现在最高端的玉雕大师的作品就更不好比了。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玉雕从业人员是幸福的,想雕什么就雕什么,自由度很大,可以借助先进的机器创作,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