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在中国的使用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从刀耕火种的年代所使用的甲骨,到战国春秋时的沉重竹简,人们一直都在寻求一种既能记载各种符号又轻便实用的的特殊载体。直到汉代,人们终于发明了纸。纸的发明使得已有的文明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神形兼备的国画和这些笔力遒劲且意味隽永的书法作品,无一不是创作在纸上。前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卷面一一呈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继承。
而在神州大地上,另一种纸的艺术也同样肩负着传递民族文化的使命,这就是我国独有的民间工艺——剪纸。只需一张纸和一把剪刀就能剪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由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中国民间剪纸因地域的不同形成广泛的艺术风格。总体上有南北之分,南方细腻,北方粗犷。
南方剪纸风格,特点是玲珑秀丽,线条婉约流畅,公鸡的尾巴粗细有别,错落有致。整幅作品细腻精致。和南方的剪纸作品相比,北方剪纸线条比较粗犷简约,但人物神形兼备,童子放风筝时憨态可掬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剪纸除了地域风格的迥异,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我们最为常见的是民间都喜爱的窗花剪纸。窗花剪纸也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剪纸品种。春节时贴上窗花不仅装点了环境,并且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其他种剪纸都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延伸。虽然各地剪纸在风格和样子上有许多不同,但在传达观念上却有很多相似性。大都表现祝福美满婚姻、繁衍昌盛、事业有成和去病纳祥的吉祥寓意。
剪纸题材上有表现民间生活、劳动的;有表现各种戏曲情节、戏曲人物的;也有表现各种皮影人的;表现十二生肖动物的——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地处中州大地的河南,拥有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当地的剪纸艺人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他们的生活感受用剪刀剪进他们的作品中。
在河南禹洲的范坡乡,我们认识了一位当地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握了半辈子锄头的徐光豫怎么也没想到跟剪刀结了缘。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他手中叠叠剪剪,就变成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作品,而他唯一的工具竟是这把天天挂在墙上粗大的剪刀。就是这把剪刀到了徐光豫手中,却能剪出令人惊叹、细致、复杂的团花剪纸作品。
团花剪纸作品一般为圆形,所剪景物形像都以团花的圆心对称布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用团花作装饰,会产生祥和、富足、团圆的喜庆气氛。在团花作品中的图案隐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徐光豫的团花剪纸中大都根据当地流传的俗语创作而成。
石榴在民间被认为是子孙昌盛的象征,石榴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婚姻、门庭兴旺的向往。民间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除了大量有吉祥寓意的团花,民间剪纸艺人的素材是来源于他们周边的生活,在徐光豫的生活中,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融入他的作品中,并得到延伸。徐光豫剪得最多的作品,要数蝴蝶。由于蝴蝶的美丽而深受劳动人民喜爱,蝴蝶也是传统剪纸创作中经常表现的题材。由于对生活的不断观察发现和精心创作,徐光豫超越了传统蝴蝶的技法和图案设计,使剪纸蝴蝶有了另一番韵味。他创作的蝴蝶造型丰富多彩,线条流畅委婉,蝴蝶翅膀图案更是千变万化,一切在他眼中好像都能幻化出绚丽多姿的蝴蝶。
这是民间剪纸艺术家对生活的再创造。每一幅作品中都描绘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徐光豫的小屋内珍藏着他的一幅作品,他说这纪录着他创作剪纸蝴蝶的全过程,当他把作品徐徐展开,我们发现是一幅长达十几米的巨作,一条由一千多只蝴蝶组成的红色巨龙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张千蝴图记载了徐光豫从1994年开始剪蝴蝶的全过程。
其实,剪轮廓是所有剪纸作品的第一步,剪蝴蝶时将纸对半叠完后就可以剪轮廓了。对蝴蝶进行翅膀图案处理是第二步,一般会把构思好的图案用铅笔画在纸反面,然后进行镂空。传统的剪纸蝴蝶技法仅限于这个步骤,而徐光豫却不满足。从鸡毛脱胎而出的“毛毛剪”成为徐光豫的一大绝活。毛毛剪需要相当的细心,剪刀落下的部位要恰到好处,只要剪断一根就会前功尽弃,毛毛剪完成后,整个蝴蝶的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从1994年到1998年,历经4个寒暑春秋。从只剪轮廓到复杂的毛毛剪,徐光豫为此孜孜不倦。【原标题:走进幕后——河南民间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