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水烙画
一支烙笔,一片竹木或一张宣纸,还可能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见热可能就灼坏了的丝绢,加上一位工艺师的灵感运笔,很快,人物山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城市乡村、小桥渔翁等,几乎我们见到的各种笔墨画作,均可以被这种名为烙画的技艺所展现。虽然仅我省就有泌阳、濮阳等多个地方有这种民间艺术,但南阳的烙画却具有“世界艺林一绝”的美誉。
据传,南阳烙画最早起源于西汉末年,至明清时达到鼎盛。这期间,因灾荒频仍,战乱迭起,烙画艺术曾一度失传。真正有据可考的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据志书记载,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枪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他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他便潜心研究,久而久之,琢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其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人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最后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之后,赵星收了四个弟子:大徒弟李潘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精通山水。从此,烙画得以世代相传。
烙画还有烙花、烫画、火笔画的说法,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具体创作的办法是,以温度3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的烙铁作为主要的工具,以竹木、宣纸、丝绢等作为创作的材料,利用烙笔的不同温度,进行勾、擦、点、烘,不久便会出现一幅层次不同的泛着茶褐色的画作,古朴典雅,精美绝伦。这种创作技法,其实是巧妙地把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从而独成一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现代烙画,多是题材上有所变化,创作风格一般是继承传统,又有创新。
据介绍,早期的烙画作品,多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来,历经艺人探索,并吸收了西洋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其艺术效果形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特别的一脉。如今的烙画材料也由最初的竹木,发展到宣纸、丝绢,不仅可以做成10多米长的巨幅壁画,也可以烙到直径不足1厘米的佛珠上。
按照烙画操作工艺,还可以分为“卧烙”和“坐烙”。所谓卧烙就是侧卧操作,只能烙制小件工艺品。上世纪40年代,有人想到用笔架支撑烙笔坐着操作,便是坐烙。两种方法当时均采用油灯加热烙笔的方法。1958年,开始应用现代电器,便是“电烙”。如今的南阳烙画分8个系列、20多个品种、上百个花色。画轴系列包括丝绢、宣纸和树脂布。板画系列有各类壁画、屏风、座屏、台屏和挂匾等,可反映国画、年画、工笔写意、书法、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和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