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鹤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登大伾山有感

2016/8/23 11:22:06 点击数: 【字体:

 
  初秋,游览大伾山。
  
    山门上的对联一下子攫取了我的心:“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即青坛山。相传,东汉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经过大伾山,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谥大伾山为青坛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处。呵呵,能到神仙居所游览一遭,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历代称为“禹贡名山”。从那些摩崖石刻(题记)中可以看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览胜者代不乏人,多赋诗留言,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豪情,其中以唐代的《洪经伦题记》和明代的王铎书法最为有名。看到那些石刻前驻足观赏、留影拍照的游客,当地的马金章兄自豪地说:“大伾山石刻,从唐代至明清时期共遗存460多处,因此,以欣赏大伾山摩崖石刻,鉴赏其书法、艺术价值为主题的‘大伾山摩崖石刻风情游’越来越火。”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大伾山的大石佛。大石佛,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装饰。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左手抚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残破,衣纹不清,似是双襟直垂……大石佛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以中国最早,北方最大而著称于世。随同的马金章兄解释说,古时,黄河流于其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山上寺庙洞阁棋布,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建筑,皆各有其妙,为大伾山增光添彩。站在古柏环绕的古庙前,使人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大伾山不像其他山登起来那么累,山路舒缓、平坦,可以一边走一边细细地品味。山上秀丽幽静,松柏苍郁,上千年的古柏随处可见,有的树干笔直,直至蓝天,树冠蓊郁,一副舍我其谁的霸道;有的树干遒劲斑驳,稀疏的树冠透出一股饱经岁月的沧桑……马金章兄介绍说,大伾山汉唐古柏400余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棵古柏从树根部裂开,中间钻出一棵槐树,当地称之为“柏抱槐”。两棵树同根共生,一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看着两棵树如此亲密无间,相互依偎,我和爱人也在这棵树前合影留念,祈望我们也和“柏抱槐”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然而,大伾山又是很小的一座山,笔者说的“小”指的是海拔、面积和山势。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尽管其“小”, 因其历史悠久(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文化底蕴深厚,石刻艺术博大精深,并不影响其名山的地位。
  
    由大伾山我想到了很多“小人物”。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可观的收入,他们做事图的不是“利”,也不是“名”,但是他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就像大伾山一样,不高大,不险峻,但因其厚重的文化和内涵,永远矗立在中国名山之林!侯发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郑州日报(2015-08-1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云梦仙境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