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行五岩山
2013/10/16 16:11:5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曾在五岩山工作过,但如今却有半年多没有上五岩山了。
这天是星期六,天气预报:晴,39℃。我最怵气“太阳浴”,平日总是躲着阳光走,但我决定今天“酷”行五岩山!自己都纳闷自己的坚决,爱人只好又邀了朋友一家三口同行。
“看!药王孙思邈!”刚进五岩山大门,女儿就喊叫起来,一边拽了朋友家的小哥哥向孙思邈塑像跑去。我在家常常念叨五岩山,显然,女儿受益匪浅。
跟着孩子走到塑像近处去,瞻仰着这位慈容满面的圣人,有关药王的字眼从脑海汩汩流过:生于隋唐,自小通晓百家,青年立志从医,采药遍及全国,拒辞三朝皇帝征召,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医典鸿篇,医治病人不分贵贱、普同一等,高寿101(也说141),古稀之年隐居五岩山采药炼丹、治病救人,诊龙伏虎的传说……心中由衷地升腾起深深的敬意来。
离开药王塑像,我们沿着鹅卵石铺砌的上山小路缓缓行进,鼻息里充满了山野草木的清新味道。左边,池塘里水呈碧色,波光粼粼,耀人的眼;沟谷里草木郁郁葱葱,阳光下更是绿得发灿;右边,峰壁上不时跃出一些自然岩石景观:跪拜乞寿的老者、似是顿悟的孩童、呼之欲出的大象等等,一个个形象逼真、趣味横生。两个孩子颠来跑去,争相学样,兴奋得脸蛋儿通红。
小道尽头,杏树密集,浓荫遍地,气喘吁吁的我们于是就地休息。
“五岩山杏树极多,遍布峰坡。据说,五岩山杏树栽自唐朝。当年药王隐居此地治病救人,不收分文。听说药王爱吃杏,为表感激,人们就在山上栽植杏树,久之成林……”沐浴在杏树的药香里,我给他们解说着,一旁,孩子们正仰了脸找寻杏子。
起身继续前行,一片气势宏大的建筑群呈现在眼前,这便是药王大殿及其广场。拾级而上,栏杆上塑有整整一百个小型虎雕,它们或瞠目张口,或闭眼假寐,姿势神态无一雷同。栏板上绘刻着百余种中草药材图案,花叶并茂,刻划深入浅出。设计这百虎栏杆和百草图案可谓独具匠心,既使普通之物有了姿彩,又凸显中医药学文化内涵。
骄阳火一般烧灼着大地。我们绕大殿、上台阶,顾不上欣赏其他景色,便径直走到上院,一头扎进了药王洞。凉气“呼”地窜上身来,“好爽啊!”几个人异口同声。
药王洞为天然钟乳石岩洞,旧称“仙人洞”,当年孙思邈即栖身这里。《汤阴县志》载:“仙人洞在万历三十年间霖潦辟出,箐林鸟道攀缘而上,洞内有石床石凳及炼丹之具。”自药王隐居之后,历朝历代都有游人来此拜谒,并于洞壁刻石记事或为其立塑像,如今洞口尚留有宋、金、明、清等朝代的石刻、碑碣和像座,记述了游览、塑像之事。
大人们尽睁大了眼辨认刻笔浅细的摩崖文字,孩子们却不感兴趣,直往洞里张望。但洞深400米有余,蜿蜒曲折,幽暗深邃,灯光此红彼绿,时隐时现,感觉甚是神秘,他们显然不敢像在外面一样鲁莽。
牵了孩子的手,我索性当起导游,带着大家挪步而行。虎羊枕、佛手脚、鳄鱼、炼丹炉,洞中洞、洞中楼、洞中池,冰洲石……我尽量讲得绘声绘色,他们听得倒也津津有味。
最有趣的当数洞中峡谷。这个地段特别狭窄,仅容一人侧行,胖人需不断转身才能顺利通过,再加上多个“转运”大弯、擦蹭肚皮的磨肚石,使得一路上大人的笑声、孩子的叫声此起彼伏。
最不可思议的是一组钟乳石景观———“药王问诊”。药王端坐在巨石之上,头绾发髻,身披道袍,眼、鼻、口俱全,左手扶药葫芦,整组造型呼应人物身份与传说。其实,这正是药王洞的可贵之处:不及其他钟乳石洞穴富丽阔大,但却拥有众多奇景,巧妙切合药王接诊、炼丹等活动场景,自然景观与药学积淀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走过整个洞穴,听过故事传说,就像观看了一部药王传奇电影,使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药王洞的妙处,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犯己之讳、“酷”行五岩山的原因———几年的上上下下、说说写写全是它啊!五岩山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早已植入我的骨髓,渗进我的血脉,别说离开半年,就是半生,对它的情怀恐怕也不会有些许淡化。
出得药王洞,爱人、朋友、孩子都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而我心里,却漫上一股幸福的暖流……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淇滨晚报 2006-07-03 作者: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