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鐢ㄦ埛鍚�  瀵嗙爜    娉ㄥ唽浼氬憳 鎵惧洖瀵嗙爜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鹤壁

古灵山龙潭峡

2013/10/10 9:58:43 点击数:169 【字体:


    进入淇县古灵山,沿玉带河向西北一路走来,便是长达八华里的古灵山龙潭峡。

  其实,所谓玉带河就是龙潭峡伸到古灵山主景区的一部分。因其水澈如玉,飘然如带而得名。龙潭峡到此,出两峰而入群岩,变曲溪而呈平湖,秀则秀矣,但险象全无.要窥龙潭峡之全貌,必前行才是。

  往前稍许,忽见一峰插天,犹如大将军把门,煞是壮观。再往前走,顿感广天进入暗宇,骄阳遁去,凉风习习,令人唯恐雨之将至,不免胆怯却步。踌躇之间,一弯绕过,前方突然出现一方天地,隐约可见一座房子,房前一片芦苇,大有农家味趣。走近才知,已经来到著名的黑龙潭。黑龙潭水面并不很大,但是几股清泉清晰可见。站到高处,仔细审视这里的地势,两座山头构成一个反“S”形,活灵活现一个天然太极图。黑龙潭就处在阴鱼鱼嘴的地方。正对着黑龙潭的山壁高约千仞,如斧劈刀削一般,仰望久了有头晕目眩之感。经当地人指点,还可望见隐隐的字迹:“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经打听方知,这是明代御史孙征兰留在老家的又一方墨宝。回想其在云梦山等地的众多题记,不由对这位同村老乡肃然起敬。

  黑龙潭北侧是当地老百姓集资重建的龙王庙,里面供奉着五位龙王。黄龙坐中,两旁依次是白龙、黑龙,青龙、红龙。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是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可以说中国的龙王是佛教道教杂糅的产物。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称之为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西游记》中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由于龙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离开黑龙潭大约一里多地,便是龙潭峡的又一处名胜白龙潭。白龙潭由白龙岩、白龙洞和白龙瀑三部分构成。白龙岩全部由钟乳石组成,仔细端详可见一条天然白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两根尺把长的胡须正对着沟下的一汪清水,大有蛟龙入海之势。而在白龙岩的上面则是一天然溶洞,广约三间,上下两层,上下洞口相通,人可钻上钻下。每到夏季,雨水丰沛,上游来水在这里形成一个跌瀑,三五好友坐在白龙洞中,观瀑赏景,必会十分惬意。
    
  沿龙潭峡一路前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是金龟出洞,一会儿是双猴望月,一会儿是金鸡独立,一会儿是犀牛探水。更为奇特的是,在一处绝崖上,倏地发现有一座山峰双石并立,大有炎黄二帝之风采。摄入镜头竟与黄河二帝非常相象。激动之余,随口吟诗一首以记之:炎黄二帝立龙潭,女娲补天有续篇。灵山圣景谁裁出,华夏奇观出天然。
    
  经过两个小时的峡谷穿行,豁然开朗之处就是闻名遐迩的明清古民居,有石头城美誉的原始村落---凉水泉。凉水泉,一个人口不足百人的深山小村,却保留了几十座原汁原味的石头院落。这里牛羊成群,鸡鸭满坡。偶闻老翁村姑吆喝声响,恍惚如入世外桃园,即便不是文人也会引发隐者之概。
据说,凉水泉过去其实是两水泉。一泉坐南,叫小泉,一泉坐北叫老泉。两股泉水昼夜不舍,四季长流,注入双龙潭后沿龙潭峡一直流向古灵山。目前,小泉已被当地人开发成五龙洞景区,而老泉则被开发为龙泉山庄,都成了这里有名的旅游胜地。
    
  龙潭峡,处处有龙,泉潭相连,真是名不虚传。唐代诗人韦庄赞曰: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2010-4-5
0
下一条:晨雨中的古灵山上一条:破雾看鹿台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