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鹤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浚县白寺乡白寺村探访记

2013/10/22 9:31:43 点击数: 【字体:

 

    浚县城西九公里白寺山东麓有一处古朴的村落,名为白寺村。据《水经注》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东巡经黎,于白寺山祭祀西岳,白寺山遂改名为白祀山,白祀村由此得名。金大安二年(1210年)《重修赵王庙碑》记为长丰乡白祀寨。明成化年间建隆兴寺后改称白寺,白祀村也改为白寺村。村中清朝古民居成群连片,古建筑千姿百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8月16日,记者来到这座村子进行了采访。

  距今300多年的清朝民居成群连片

  走进白寺村,只见村道蜿蜒曲折,古朴幽静,青砖碧瓦的建筑成群连片,一条护村河从东南蜿蜒而过。巷子口,几位白发老人恬然闲适地坐在石头上乘凉、聊天,甚为惬意。

  历史上的白寺村秉承耕读传家的思想,多是以种田为生,也有不惜力气的人靠在山上打石头为生。大约从明代末年起,村里面的建筑多了起来,渐渐市井鼎沸。

  至今,白寺村内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村民居住其中。白寺乡包村干部白秀臣告诉记者,目前村内大大小小共有45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年间,有的还可以从门头的题字上看到修建的年月,有的已经模糊不清。最早的一处古民居,据说是建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村里的老人说曾经亲眼见过房梁上的题字,记载了建造的时间。可惜,现在已经看不清楚了。

  随意进入一处古民居,杂草丛生的院落,精雕细刻的门楣,镂空的花窗,吱吱呀呀的楼梯,伸手触及斑驳的墙体,一种跨越时空的沧桑感便透过指尖在心头蔓延开来。古民居外面成排的拴马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大屋的墙体、房屋的局部装饰都是采用本地青石雕刻而成的,花形精美,兽形栩栩如生;建筑所用木料,全部采用古代防腐防虫技术处理,如今仍保存完好,几处木雕门楼也颇为精致。据介绍,有的宅院墙壁、窗户全部用石头砌成,院中设有两层楼高的“望台”,是为了抵御土匪入侵而建造的。

  “五脊六兽”的武举府是村中最讲究的建筑

  白寺村最有名的古民居就是“武举府”了。村里人告诉记者,这座宅子曾经在清朝出过一位武举人,至于这位武举人是在哪一年中举,姓甚名谁,村里人说不清楚,也无从考证。但这座古民居是村中最为讲究的建筑,是毋庸置疑的。

  70多岁的老人毛学仁是村里有名的读书人,了解历史。他告诉记者,武举府为三进院,硬山式建筑,屋顶上曾经有“五脊六兽”(我国的古建筑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只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在清朝,一般老百姓家的建筑只有两条排山脊,能建起‘五脊六兽’,要么是达官贵人,要么是富商大贾。据说,以前的官员只要从此经过,不论骑马还是坐轿,都要下马落轿,以示尊敬。”
抬头望去,大宅过道门额题有“耕读传家”四个大字,檩坊下面置有荷叶墩,荷叶墩上雕有牛、马等兽形图案,门枕石雕有麒麟送子的图案,雕工十分精美。

  千层山万层石的塘口地貌奇异

  “千层山、万层石,琉璃旗杆、养鱼池。”白寺村村民们朗朗上口的一句话,描述的是白寺村东北部的卧牛山的一处塘口。塘口崖壁山石自西向东呈30度斜坡多层叠压。地貌奇异,俗称“千层山,万层石”。崖壁中部有自然形成的多个洞窟和岩缝,其中最有名的是北窟大壶天和南窟龙王洞。
  
  “大壶天”洞窟口两侧分别镶青龙、白虎头雕像。虽然已经被损坏,但依稀还能辨认出大致的轮廓。门楣石题“大壶天”三字,两侧刻有“乾隆五年建,先天八卦”题记。门楣上是五个成十字形排列的圆形洞口,村干部杨希文和康长海告诉记者,这是五个窗户。村里人称其为“左青龙,右白虎,七星八卦,五窗户”。

  龙王洞,进深10米,南北长2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洞窟口崖壁刻有康熙八年(1669年)七言诗一首,岩石有些风化,仔细辨认,隐约看得出落款是康熙年间武举邢振绪。

  民间相传,唐朝时,白马寺一位高僧路过卧牛山,当时此处林木茂密,古木参天,大片平原之上,突兀地矗立着一座小山,高僧看出此地具帝王之气,预言不久会出现一位皇帝。此事传到皇宫,当朝皇帝大为震惊,立刻下旨,将卧牛山拦腰切断,以期破坏龙脉,塘口就此形成,其实就是一道沟。据当地老人讲,塘口形成后,人们在沟内修建起大壶天、魁星楼、琉璃旗杆、养鱼池等景观,不过原址在“文革”期间已经被破坏了。

  记者从浚县文物旅游局了解到,此处为花石开采遗址。据浚县屯子镇象山摩崖题记记载:明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钦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吴炳奉旨到白祀(今白寺村)五塘等地开采花石,用来修建北京故宫的皇极殿。所以白寺塘口是主要采石点之一。

  修建于唐朝的隆兴寺遗存珍贵

  在白寺村中有一处寺庙,叫隆兴寺,兴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明清重修。

  寺庙坐北朝南,一进两院。门口有对将近2米高的石狮子翘首雄踞,十分威武,为古文物。推开朱红色的大门,一座悬山建筑,黄琉璃瓦覆顶的寺庙浮现眼前。杨希文告诉记者,如今寺院建筑全部为近年恢复重建。但寺内遗存的石刻石雕数量多,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石佛,明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雕工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此之外,让白寺村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还有一块无字碑。“这块碑,碑身无字,碑座底部有四个字,有人说是‘秦政过也’。现在为了加强对这块碑的保护,浚县文物旅游局将碑运到浮丘山碧霞宫后院内保存。”杨希文告诉记者。

  据清嘉庆《浚县志》载,“白祀山,旧传秦始皇祀西岳于此,故称白祀,山有巨碑无字,世人呼为秦始皇碑”。1974年发现碑座上刻有“秦政过也”四个字。2006年由浚县文物部门组织编撰的《天书地字》上推断为“李歧过也”。但村里的人们更相信,这块碑是秦始皇留下的。

  为研究清朝中原民居建筑提供了实例

  “像这样成群的、以石砌为主的清朝建筑群,在中原地区很少见,而且这些古民居的村落布局都大致清晰,对研究中原地区清朝以及民国时期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保护价值。”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副股长郭如民告诉记者。

  郭如民还表示,白寺花石开采遗址对于研究北京故宫的建材特征、浚县花石的特征等具有较大意义。遗址内北窟大壶天清乾隆石雕、南窟龙王洞清康熙摩崖诗刻,白寺隆兴寺遗址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我们一直在努力保护这些古民居和古建筑,不允许村民们拆除或者翻盖古民居。”村党支部书记靳良告诉记者,“如今村子已经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民居和建筑,让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更长久的传承。”(李雪婷 王鹏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鹤壁网 2013-09-08 作者:李雪婷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