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看到的AAA级景区就是比干挖心处----摘星台(摘心台公园)。公园位于县城中心,游览面积为100亩,建有南北两个大门,整体大门是仿明清建筑风格,红墙碧瓦,气势雄伟。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殷少师比干殉难处----摘心台、三仁祠、无耳朵狮子、活麒麟、陈婆造心经浮图、超公和尚塔等景点十几处,还有全县著名的石麝香、碑碣都集中在碑林内,其魏、唐造像数件,如殷三仁碑、扯淡碑等这些石刻珍品是研究古代历史和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好,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参观游览,每到一个景点,我都会给大家做以详细介绍。
看到这块碑: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是明代孙征兰题写的,这块碑原来在淇县县城南关的驿道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道上,目的是为了告诉来往的行人,这里殷朝故都。据考证,殷朝七贤圣君指的是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箕子、微子、比干,但为什么这里却还留有“六七”这样一个概数呢?这就提到了帝辛,帝辛即纣王。毛泽东对纣王的评价很高,说纣王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也曾评价纣王说:“统一神州赖此人”,可以说,古人对纣王的评价是很高的。但一部《封神榜》电视剧,却把纣王演绎成为了一个骄奢淫逸、残忍暴戾的昏君的代表。作者在题写这一块碑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认为纣王是位贤君的话就是七位,不认为纣王是位贤圣君的话,就是六位了。所以孙征兰在写的时候,就留下了“殷朝六七贤圣君”。
这里是警示亭。2000年,县委、县政府为教育后人、教育我们党的干部,牢记历史,牢记党的优良传统,以史为镜,警钟长鸣,在此建了警示亭,并安放了警示钟,使每一位干部不能忘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腐倡廉、廉洁自律,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在每年党的生日这一天,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在此敲响警示钟,重温党的誓词,进行警示教育。
摘心台:摘心台是夯土土层,上层是殷商文化,下层是龙山文化,在《县志》上有记载,摘心台是纣王所建,是纣王和妲己观朝涉、摘比干心处。以前叫摘星台,意思是台非常的高,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说法,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文,所以得名。后来到了纣王晚年的时候,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整天和妲己在台上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他的叔父比干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就到台上劝谏纣王,苦谏三日不走,纣王非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的对比干说:“都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你自以为是圣人,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什么样子的。”说着就令卫士将比干剖腹挖心。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爱国忠臣比干,就将摘星台改名为摘心台。1978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可以到上面看一下,这个台子高13米,长90米,南北宽50米。台上原来有摘星楼一座,巍峨壮观,武王伐纣不久,被雷火击毁。1999年,文物旅游局为加强摘心台公园的保护和公园建设,投资50多万元新修了城垛式保护墙、心星阁、忠烈坊、观察室等,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林氏后代到摘心台参观、考察、寻根谒祖。1984年全国商史研讨会、1987年中国殷商文化国际研讨会、1999年东方文化中原寻根研讨会、2001年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也都曾到此考察、观光。
我们看到这个牌坊是为了纪念比干而建造的,坊前“比干摘心处”碑,是著名学者、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忠烈坊始建于汉代,清朝末期民国初年毁于战火,这是我们文物旅游局1999年依照原来格式重新建造的。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是由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王鸿玉先生重新书写的。背面楹联:“道阻当时滴千载英雄之泪,名传后世启万年忠孝之心“,是明代三仁祠墩礼义坊旧联。
请再往上面看,心星阁,心星阁是1999年新建的,它主要取自摘心台的“心”和摘星台的“星”而得名。高5.68米,长宽各4.5米。全部青石结构,设计精巧,风格独特。四周的楹联记述了商都朝歌的历史沧桑。东面的对联“心存社稷德昭天地,亭对纣窝气贯长虹”描写的是朝歌的古与今,此联写比干为国捐躯,其精神长存,“亭”指心星阁,东为淇河岸边的纣王墓,“纣窝”指的是纣王墓,一般帝王的墓葬称为“陵”,而纣王的墓陵被人称为“纣王墓”,老百姓甚至称其为“纣窝”,充分表明了人们的爱憎,对纣王荒淫无道的不满情绪。北面的这副对联写的是“曳牛定夷中原统一有此事,宣淫施暴周汉以往无斯人”,此联写的是纣王的功与过。“曳牛”是说纣王力气非常大,能倒曳九牛。“定夷”说的是纣王的功绩,纣王曾经平定东夷,解放奴隶,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促进北方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对古代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功劳。当代的历史学者郭沫若也曾说过:“这个人很了不起,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大。中华民族之所以向南发展,是纣王的功劳。”下联说的是纣王晚年的荒淫,客观的讲纣王作为52年的帝王,很可能有骄傲的情绪,加上周朝统治阶级的夸大其辞,因此把纣王宣扬成了昏君的代表。至于纣王的功过是非,还是留待后人继续研究、探索吧。西边的楹联是“急管嘈嘈十指独掩弟子目,禾黍渐渐千古绝唱麦秀歌”。写的是朝歌的兴与衰,当年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路、宰予等驱车出游,宣传周礼雅乐,路过一个地方,天色已晚,本该住下,但颜回闻听此地是朝歌,忙命车夫催马快跑,弟子们也纷纷用手捂住眼睛,不视“凶地”,但唯有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不肯捂眼,对着淇河岸边载歌载舞的红男绿女左顾右盼,子路发现之后,一脚把他从车上蹬了下来。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子路没有从指头露缝偷看,怎么知道宰予没捂眼睛?无独有偶,之后还有一件“墨子回车”事件,在《淮南子》、《水经注》等古籍中,也都记载有此事。战国初,作为宋国大夫的大思想家墨子,坐着不加彩绘的黑色马车,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途经卫国,询问前边是什么地方,学生答曰:朝歌。墨子一听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大惊失色,如遇不祥之物,赶紧命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弟子掩目也好,墨子回车也罢,何等迂腐、愚蠢!其实,他们一是太乏文采,二是故作姿态。下联着重介绍箕子朝拜周王返回路过朝歌,伤感于商朝的灭亡写下了中国第一首文人诗《麦秀歌》传世,关于箕子的生平事迹,呆会儿三仁祠,会给大家再作以详细的介绍。南边的这副对联是“三仁恸地去国佯狂剖心后事师,一台参天摘星观涉折胫前车鉴”写的是古朝歌的是与非,上联是写微子、箕子、比干他们三个爱国忠臣为国躹躬尽瘁,为后人留下千古佳话,下联写纣王和妲己在这里寻欢作乐,残害老百姓的一种残酷手段,站在心星阁上向西南眺望,有一条小河,原名阳河,也叫澳水,但后因纣王的缘故改名为折胫河,一直沿用到今天。当年初冬的一个早上,纣王和妲己登上摘星楼,举目四望,见有两个樵夫担着柴涉水过河,那个年老的担着柴坦然的过去了,而年少的几次将腿伸进去又缩了回来,纣王好奇的问妲己:“为什么年老的不怕冷,而年少的怕冷”。妲己漫不经心的回答:“年老的骨髓充沛,所以不怕冷,年少的骨髓尚亏,自然怕冷。”纣王却不相信,妲己就命卫士将两个樵夫的股胫折断,来验证她的话,后人为了纪念那两个无辜的樵夫,就将那条小河改名为“折胫河”。
这个塔是“陈婆造心经浮图”,原来在淇县不远处的良乡村天宁寺内,这是驰名的唐代石刻艺术珍品。此塔创建于唐开元九年,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婆”是指老年妇女,“心经”是佛经,“浮图”是石塔的意思,意思是说老年妇女集资修建的这个石塔。塔心室后壁雕有一佛两菩萨,塔身一共是七层,俗话说的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它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到的这个雕塑是麒麟壁,雕于明正德元年,原来是三仁祠门前的一块照壁。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四大吉祥动物之一,因为箕子,微子、比干是殷纣王时的保国忠臣,德高望重,所以在创建三仁祠时建此壁。相传在建造麒麟壁的时候,人们纷纷积金献宝,使麒麟变了日行千里,能够驱妖降怪的“活麒麟”。当年淇县常受洪水灾害,麒麟就将洪水全部吸于肚中,使全城人民免受灾害。后来有盗贼盗宝,将麒麟肚子里的宝物盗走,活麒麟又变成了石麒麟。
超公和尚塔原来在古灵山寺,1981年从岩内挖出运至摘心台公园。该塔是青石雕造的圆塔,总高2.7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此塔没有经年铭文,但从1974年该塔旁出土的超公禅师石棺上铭文,可知此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塔的形制与技艺在古建筑和石刻艺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请大家随我看一下淇县的四宝之一,“没耳朵狮子”。
在我们淇县有四宝:“牛抵日、狗咬云、没耳朵狮子、活麒麟”,我们看到这对石狮就是著名的无耳朵狮子。这对狮子雕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有一位能工巧匠刻出来的东西非常形象,栩栩如生,可是他刻出来以后,人们一看没有耳朵,都开始大笑这位刻将,这位刻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就在这个狮子的底座上刻了“牛抵日、狗咬云”的两个典故,“牛抵日、狗咬云”的两个典故是淬在四川一带的故事,那一带久阴少晴,经常看不见太阳,偶尔太阳出现了,牛感到非常奇怪,摇动着两个角,拼命向空中抵去,似乎要把这个怪物一头抵掉,人称“牛抵日”。刘备镇守西蜀,那里四面环山,整天阴云遮日,偶尔云开日出了,狗就感到惊慌害怕,对天空中的乌云汪汪大叫,人称“狗咬云”。这两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创精神,这样才能见怪不怪。这对石狮没有因为无耳朵而失去它的姿色,反而因为无耳朵而闻名于世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仁祠建于明正德十六年,明嘉靖十三年,清乾隆七年重建,为纪念比干、箕子、微子之德行,文物旅游局于1995年依旧修建。并有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著名学者林默涵题写的“三仁祠”匾额。正殿门楹三间,内塑箕子、微子、比干座像。孔子曰:殷有“三仁”,指的就是箕子、微子、比干。比干是纣王的叔父,殷少师,因纣王晚年荒淫无道,比干劝谏纣王反而被剖腹挖心,他的夫人陈氏正怀有身孕,连夜逃至长林山,生下一子,追兵问孩子姓什么,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才逃过了这一劫难。武王伐纣后,封陈氏的儿子姓林,并取名坚,所以比干可以说是林姓的始祖。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一位贤明正直的人。纣王晚年生活奢华,经常饮酒作乐。箕子心里十分的焦虑,他看到比干劝谏纣王反而被剖挖心,被逼无奈,就装疯卖傻,最后还是被纣王囚禁起来,武王伐纣后,箕子不愿做武王的臣民,带领5000人飘洋过海,来到了朝鲜国,建立了朝鲜。现在朝鲜有箕子庙、箕子林,并著有文人诗《麦秀歌》传世。微子是纣王的哥哥,按理说继承王位应该是长子,为什么会由纣王来继承呢?因为微子的母亲不是正室,而纣王的母亲是正室,再加微子性格优柔寡断,遇事不能自决,而纣王从小就勇武果断,深得父皇的喜欢,所以王位就由纣王来继承了,微子也不愿做武王的臣民,他抱着商朝的祭器离开了朝歌,来到了宋国,是孔、宋、朱等姓的始祖。
东厢房分别是比干、夫人陈氏、儿子林坚的塑像。
西厢房是纪念箕子的场所,殿内墙壁上的彩绘描述的就是箕子的生平事迹,第一幅画面是纣王早年执政时箕子进殿上奏的一个场景,当时纣王还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对箕子的慷慨陈词也是一幅洗耳恭听的模样,这个时期他们君臣一心,共同把国家治理得固若金汤,“纣王的江山——铁桶一般”这句歇后语描述的也就是这个时期。但随着城池的扩大、粮草的充足,纣王也日渐骄奢淫逸,在第二幅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纣王对箕子的劝谏已是充耳不闻视耳不见,他怀抱美人拂袖而去。这时的纣王,还私设了许多酷刑,滥杀贤臣,大失民心。箕子看到比干劝谏反而被剖心而死,微子干脆带着商朝的祭器离开了朝歌,感触很多:君王有过错,大臣应该劝谏他,劝谏不听就逃离,那是宣扬君主的错误而计取自己的好名声,我不忍心干这样的事,于是在第三幅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箕子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操着一把古琴奔走在朝歌的大街小巷,弹奏时而悲愤时而激昂的曲调,开始装疯卖傻,纣王见他这样,感觉他有损于皇室的威严,于是把他囚禁了起来。与此同时,以周武王为首的诸候们也联合了起来,开始准备声讨纣王。公元前1046年,爆发了牧野之战。第四幅画面,牧野之战后,纣王感觉自己气数已尽,江山难保,于是来到了鹿台举火自焚,殷商王朝就此灭王。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为安抚殷民,他亲自去牢室里接出箕子,向其询问治国之道,并许以高官厚禄,但有道是“忠臣不侍二主”,箕子不为所动。在第五幅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箕子不愿当周朝的顺民,带领5000殷商余民飘洋过海,来到了平壤,建立了箕子王朝。在那里,箕子创立了姓氏,并把先进的中原耕作技术带了过去,他教民以礼仪风化,崇尚法制,使当时的社会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景象。但随着日月俱增,箕子也日渐思念自己的故乡,第六幅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他回来朝见周武王,路过朝歌时,看到昔日金壁辉煌的宫殿如今已成为了一片废墟,并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触景伤情,想起殷商失国的教训和自己多年的遭遇,箕子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歌》。在《麦秀歌》中,箕子假借一个失恋的少女对美少年既依恋又无奈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对纣王的情怀,情真意切,当时的殷商遗民听到之后,也无不大感动得眼泪潸潸。
我们看到这块石碑,就是远近闻名的扯淡碑,咱们都知道,一般的石碑上都刻有“万古流芳、永垂不朽”等一些吉祥的话语,而这一块石碑呢,却因上面写着“扯淡,再不来了”而闻名于世。碑上刻有“翁燕人,水木氏”,“翁”是指老人,“燕”指北京一带的地方,“水木氏”是一个姓沐的人。“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明末甲申是明代崇祯十七年,也就1644年,李自成起义攻打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的时候。这个姓沐的人是一个勋臣的后代,李自成的起义破坏了他美好的前景,触及了他的利益,破坏了他高门大屋、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为了躲避这场灾难,才到云梦山隐居,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夺回已失去的天堂,可是前进的车轮不可能倒转,尽管他活了144岁的高寿,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想想来到这个世上没什么意思,临终前写下了“扯淡,再不来了”几个大字,发出最后的悲鸣。这个扯淡碑虽然从反面记述了明代遗老遗少对历史前进的不满情绪,但也却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历史的前进的,并为我们研究明末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1988年从淇县的旧县衙出土的这一方1928年的石碑,是时任县令汪铭监所立,上面镌刻的是冯玉祥的训令: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要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冯玉祥当时任河南省督军和省政府主席,生活俭朴,为政清廉,他曾用这样的打油诗来描述自己:“吃的是泉水炖豆腐,穿的是国货大粗布,饭后要走三千步,兴来能读百页书”。县令汪铭监把冯玉祥的训令刻石立于县衙,不是为了装潢门面,也不是畏于冯玉祥的权势,而是警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好,摘星台(摘心台公园)的景点给大家介绍完了,欢迎各位有机会再到我们古都朝歌来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