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为淇县的古都朝歌境内,下高速穿城而过,向西一路曲径前行,擦肩灵湖北岸,蜿蜒田野山林,不多时,便到了以女娲文化为底蕴的古灵山。
进入山门,一尊炼石补天的大型雕塑迎面伫立,气势恢宏,女娲双手托石神情坚毅,栩栩如生。远处一栋栋宝殿、厅堂首尾相连,青砖琉瓦,飞 檐翘角,隐约在雾气氤氲的群山环抱之中。双峰耸翠、半岩风雨、一径蓬壶、九天鸣佩等景点遍布园中,或气势磅礴,或小巧玲珑,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东侧,一湖碧水明清如镜,山光云影尽入其中。站在湖边,放眼雾霭迷朦,黛山绰约;近看春草萌动,嫩柳扶风,颇有"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的江南春韵。湖水正中,两棵古树宛然而立,老干沧桑,新枝隽秀,鹅黄的嫩芽已爬满枝头。导游小张告诉我们,这是两棵五百余年的柿树,每到金秋时节,叶黄柿红,硕果满枝,明嘉靖年间淇县县令于惠游览至此,"登寺俯盼,黄而垂垂半山者,柿子丹也,命之曰列柿流丹"。因此,"列柿流丹"便与双剑横秋、西山虎啸、双峰耸翠等并称"灵山十大胜景"。
古灵山因南北朝时期建灵山寺而古,因女娲娘娘世代神佑而灵。更使人啧啧称奇的是,在西山一处悬崖峭壁之上,有一近80米高的山峰,颇象古代女士的身材和装束,发髻高耸,宽衣博带,双臂曲于胸前,神态安详飘逸,庄严肃穆,雍容天成。导游介绍,这就是被称为"灵山老母"时刻关注人间疾苦的女娲峰!凝视良久,思绪飞扬,感天地之造化,叹自然之神工。女娲又叫娲皇,是伏羲氏的妹妹。传说,"工氏头触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极废、九州裂、天柱折、地维缺,女娲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后来,女娲又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然后,他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灵山修真,与人类颐享天年。为了颂扬女娲功绩,人们在灵山造女娲宫,塑像供奉,岁岁祭祀,年年膜拜,使得庙宇香火鼎盛,绵延不绝。女娲的博爱仁慈、传神绝美不仅教化德泽了百姓众生,也装扮增色了古灵山的俊山秀水,无怪乎殷纣王游览灵山时也发出"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妖艳,芍药笼烟骋媚妆"的惊叹!不过他不该生出"但得音容能举动,娶回常乐侍君王"的轻薄臆想。但也正是这两句,使这个放荡不羁、轻浮多情的君王惹了祸端,一向慈悲为怀的女娲娘娘恼羞成怒,仰天长叹,一怒之下派出狐狸精,魂附烈女苏妲己,迷乱无道昏君,最终导致了成汤基业毁于一旦、商代王朝大厦崩倾的悲惨结局。也正如此,女娲走出了宫殿,千百年来站在山颠,栉风沐雨,看人间真善美,观世间假恶丑,护佑着后代子孙的延嗣安康。
许是为了佐证女娲补天的神话,在女娲峰对面的灵峰上,那里土色血红,石块好像都经过了大火的历炼,有的状如蜂窝,有的甚至更象是"炉渣"。传说上古时候女娲正是在这里炼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仅剩下一块留在了灵峰,如今被供奉在女娲宫中。无怪乎刚才导游讲解女娲宫中的"五色石"时,是那样的自豪和神秘!闻此,同行中有朋友笑称:"《红楼梦》一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就是女娲炼石后弃在青埂峰下的一颗顽石经仙人点化而生,在大观园里风雨人生,成就了一代文豪大儒曹雪芹,不知古灵山的这块'顽石'什么时候才能被点化成名人!"玩笑间,踏石登顶,俯望群山脉脉,云飘雾移,想起朋友方才的调侃,不禁遐思:朝歌古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天护神佑,人才辈出,厚积薄发中,伟人巨擘,横空出世,也真未可知呢!
移步女娲宫西北角的茂密丛林,登上八八六十四个台阶,便是古灵山的古佛洞。据导游讲,古佛洞是一自然形成的溶洞,高8米深40余米,因洞的两侧有许多自然形成的神态各异的钟乳石但颇似佛像而得名。游客进入时,必须贴"佛心"而过。入洞细观,果然狭窄如袖,崎岖无常。在一酷似佛像造型的熔岩前,路细如线,只能侧身贴石而过。向里走,忽而是高不可攀的巨石挡路,忽而是足难探底的石缝深谷。在微弱的光线中,只能四肢并用,攀上爬下,在坎坷中探寻,在曲折中前行。及至出口处,赫然发现人已是在悬崖之上,惊怵间,赶快仰上卧下脚蹬手攀,方才从石缝中滑出。站稳脚跟,捂着仍在突突乱蹦的胸口,几人面面相觑,已全然没有了绅士风度,个个大汗淋漓。回望洞口,但见四个朱丹大字:人生再造!惊愕之余,与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相呼应,大家不免又生出几许启发,几许感慨。
古灵山一游,给人欢乐,也给人启迪。归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却还在想着那架神秘的山和那离奇的洞。回想走过的人生之路,几十年生命苦旅,数十载摔打磨练,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落的无奈,有时是光明坦途,有时却又是艰辛备尝。观光灵山,漫步人生,在时而平坦时而布满荆棘甚至是充斥着坎坷的路上,需要的不正是欣赏的愉悦、探索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睿智的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