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曾在上世纪90年代考察过黑山一带,他认为和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相比,黑山当地“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有着更具体的现实依托。
除了金山寺外,传说中的青岩绝白蛇洞至今香火旺盛,而且经常会有蛇出没。
孟繁仁考察时发现,“许家沟”因许姓世代居住而得名,至今村里人还把“许”姓称为“老户”。
许家沟如今被称为许沟村,原来村里的许姓人很多,后来由于战乱、瘟疫等灾难,许姓人越来越少了,目前村里姓许的人只有120多口。
据当地村民回忆,淇河水势大的时候,河面宽有80米,常有大船在河中行驶,那时,金山寺下全是水,因此水漫金山寺是有可能的。
黑山南山头还曾有一座坍塌的石塔,当地人认定那就是坍塌的雷峰塔。
“许家沟村、淇河、青岩绝白蛇洞、金山寺、雷峰塔等等,具备了《白蛇传》故事的各项构成因素,是一个浑然天成的统一整体。”孟繁仁说。
在孟繁仁看来,“白蛇闹许仙”的故事在逻辑上也更通顺。
“故事中的‘白蛇仙女’是为报答许家祖先的救命之恩,而与牧童许仙成婚,这种‘知恩必报’的方式符合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
孟繁仁认为,冯梦龙所写白娘子因向许仙借伞就一见钟情而许身,则显得轻率鲁莽,不符合中国古代民众的生活逻辑。
另外,“白蛇闹许仙”中的“法海”是与许家沟村近在咫尺的“金山寺”寺僧,他与“白蛇仙女”结有前世夙怨,又因“白娘子”施药、看病,导致“金山寺”香火衰微,双方产生了直接的利害冲突,才引起他对许仙婚姻的干预。
“这也比起镇江‘金山寺’的法海禅师凭空‘遥感’到远在五六百里以外的杭州人许仙‘中妖’,进而对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许仙、白娘子婚姻进行干预、破坏,更显得符合逻辑。”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鹤壁黑山是《白蛇传》故事的起源地,但鹤壁并没有像杭州一样因《白蛇传》而扬名。
当地的专家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中原战火不断,经济逐渐衰败,另一方面是因为鹤壁的历史文化太厚重,传说则相对显得轻薄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黑山到杭州的踪迹
令人奇怪的是,冯梦龙一生主要活动在江南,黑山一带的传说怎么到了冯梦龙的笔下?
鹤壁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傅玉林对“白蛇闹许仙”的传说有10多年的研究,他认为这与宋室南迁有关。
“跟随皇帝赵构南迁的文人、武夫,其中不乏传说的痴迷者。岳家军在这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岳飞是汤阴人,汤阴距黑山10多公里,跟随岳飞的将士中有不少黑山附近的人。这些人随宋室南迁后,很可能把家乡的传说带到江南。”傅玉林说。
傅玉林认为,冯梦龙也许是从传闻中得到了这个传说,便信手拈来,与当地“西湖三塔记”“雷峰塔”等传说进行嫁接、融汇、演变,最终演绎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即便是从冯梦龙的故事中,也能找到不少黑山的影子。
傅玉林对两个版本作了认真的比较,他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描写的故事情节、人名、地名、景观、方言等,和鹤壁黑山一带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有着惊人的一致,好像冯梦龙就是以黑山传说为底本写成的。”
冯梦龙在描写金山寺说:“山前有一亭,今唤作冷泉亭。”这与黑山北侧的冷泉、冷泉亭、冷泉村正好相符。
《魏书·地形志》有“魏德(县)天平二年分朝歌置,有黑山、冷泉”的记载。清嘉庆《浚县志》记载:“更有奇者,温泉西涌,冷泉北流。”
而镇江金山寺前后并没有冷泉亭或冷泉,可见,冯梦龙笔下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显然是从黑山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脱胎而来。
另外,冯梦龙在小说中有一段描写人们朝金山寺拜佛的情景:“时值春气融和,花开如锦,街坊热闹,许宣问主人道:‘今日如何人人去闲游,如此喧嚷。’主人道:‘今日是二月半,男子妇人都去看卧佛。’”
而鹤壁金山寺庙会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且金山寺有卧佛殿。这“二月半看卧佛”又与黑山金山寺的庙会日相对应。
傅玉林告诉记者,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一些方言,如“馒头并卷子”的“卷子”,“请烧竿子”中的“竿子”,“正没摆布处”中的“摆布”“投幌子”“怨畅”等,都是黑山附近的方言。
河南省鹤壁市西北3公里,有一所世外桃源,峰峦叠嶂,河流环绕,林木茂盛,鸟语花香。
此山名为黑山,据说因山上岩石色泽苍黑而得名。依山之河名为淇河,水影粼粼,有北国漓江之称。
有趣的是,流传千年的《白蛇传》的故事,据说最早就诞生在这黑山淇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