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逛庙会、看社火”是浚县老百姓过年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社火表演一直是庙会上的重头戏,精彩纷呈的演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浚县社火表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浚县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马金章为您揭开浚县社火表演的层层面纱。
起源:社火的起源与庙会密不可分
“说起浚县的社火表演,不得不说说浚县古庙会,是浚县古庙会给民间社火提供了孕育、发展、壮大的土壤。”马金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浚县古庙会是我国著名的古庙会,2007年3月份浚县古庙会和庙会上的民间社火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浚县民间社火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马金章介绍,关于浚县民间社火的来历,从地方志以及各种历史文献上无处可查,也无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据《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中记载:春秋时,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观看为酬谢农神而举行的蜡(zhà)祭活动时,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动地说“一国之人皆狂”。“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民间社火表演,才会出现‘一国之人皆狂’的盛大场面,由此也可以推断出,社火表演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马金章说。
谈到庙会,马金章表示,“庙会”二字,庙在前,会在后,这说明因庙生会,浚县古庙会正是如此。浚县是古黄河流经之地,古代黄河水经常泛滥,大禹治水到了这里,水患平息后,当地人祭祀治理水患有功的神灵和英雄,修建了和大禹、二郎神、弥勒佛相关的庙宇,逢年过节浚县就举行大型庙会活动,这也是浚县古庙会的雏形,在庙会上举行大型的“娱神”活动,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祈求“神灵僻佑”,这就是浚县民间社火的重要起源之一。
“例如小河镇与新镇镇之间的‘九流渡’庙会,民间又称之为‘添仓会’,在这个庙会上还保留着一种名为‘刀耕舞’的社火表演,参与表演的人员身披兽皮、树叶,模仿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借此祈祷神灵保佑。”马金章说,由此可以看出,社火表演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这表明社火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萌芽。
浚县是佛道儒三教汇聚之地,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最为兴盛,浚县开凿大佛,引来无数香客,浚县古庙会在唐宋时期已初具规模;明朝时期,又先后修建了碧霞宫、文庙、文治阁、阳明书院等多处寺庙宫观楼阁,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为分散的庙会聚拢合流奠定了基础,浚县古庙会在明朝时期达到高潮,一年十二个月要有100多场庙会,有庙会就会有社火表演,浚县的社火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发展:“娱神”发展到“娱人”
在浚县古庙会上,社火表演有火神会、老君会等,不管什么会都以在正月期间表演为主,而正月又以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为主要表演日。正月初九上东山朝拜玉皇,在吕祖祠门外平台上表演;正月十六上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由于社火表演的参与,浚县古庙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间社火又多了一层“娱人”的含义,浚县正月古庙会主要有四个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民俗味浓、民间工艺品奇特,其中,时间长、规模大、民俗味浓的特点都和浚县民间社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