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安阳

陕博特别展再现甲骨学宗师董作宾传奇生涯

2014/12/8 15:33:46 点击数: 【字体:

     80多年前,一位年轻学者千里迢迢来到豫北古城——安阳。令这位年轻学者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安阳之行,把自己的命运与殷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生从事甲骨文研究,并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的报告。
 
    他拉开了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由他发端的殷墟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就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创人、甲骨学一代宗师——董作宾。
 
    9月30日,“鑿破鸿蒙——董作宾大师生平及研究特别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人们在古都西安首次走进这位“甲骨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体会中国考古学发展初期的峥嵘岁月。
 
    借“大龟四版”成为甲骨学宗师
 
    董作宾的一大贡献,是1928年10月13日在安阳殷墟挖下了科学考古的第一铲土。这第一铲土,意义非凡。这是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的大规模、有目的、科学的考古发掘,大量甲骨和殷代遗迹、遗物的发现,以确凿的实物资料揭开了商代神秘的面纱。
陕博特别展再现甲骨学宗师董作宾传奇生涯
董作宾大师生平及甲骨学研究特别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
 
    殷墟第一次发掘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看到大有可为,即广揽英才,扩大考古组规模,李济、郭宝钧、梁思永等先后进入该组。
 
    李济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先后攻读心理学和人类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被傅斯年聘为考古组主任,长期负责安阳殷墟考古工作,在殷墟成长为世界级大学者,有人尊其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郭宝钧1922年毕业于北师大,与董作宾是私塾同学、莫逆之交,他协助董作宾进行殷墟第一次发掘后,爱上了这一行,曾在殷墟率先采用大面积翻的方法,研究遗址层位关系和平面分布情况,后来成就粲然,成为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是梁启超次子、梁思成之弟,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在殷墟西北冈发掘中,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除这几位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还招收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大多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终也都成长为杰出的学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璋如、尹达、胡厚宣等“殷墟考古十兄弟”。
 
    从1928年到1937年,李济、董作宾、郭宝钧、梁思永分别主持了15次发掘,发掘内容从单纯的挖甲骨,发展到对其他器物及殷商都城遗址的科学发掘,收获十分丰富,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结构,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第二次发掘时,李济与董作宾曾有一个“君子协定”:发掘所得甲骨文,由董作宾研究;其他所有器物,由李济研究。15次发掘共获2万多片有字甲骨,其中不乏“大龟四版”、“大龟七版”等珍品。这些通过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并绝对排除了伪片。借助这些珍贵的资料,董作宾写出《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谱》等名作,成长为一代甲骨学宗师。
 
    甲骨文书法:太平洋送到大西洋
 
    甲骨文书法,是中国书法中稀有而独特的品种。甲骨文出现晚,辨识难,能用的字仅1000多个,所以书家很少。最早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等人偶尔写甲骨文条幅或对联,但用笔却是小篆特点。而董作宾自幼醉心篆刻,对契刻文字别有心得,参加殷墟发掘后,又见到大量甲骨文原版,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年大量摹写甲骨文字,积淀极其丰厚,因此对甲骨文的风格特点体会最为真切。他的甲骨文书法,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具有深邃的功力。
 
    书法极好,学术成就又高,董作宾书名甚盛。不过当时他的书法并不难得,他平日有求必应,有时还主动送给朋友及学生们。他时常应别人要求,用甲骨文写诗词,则附上释文。有人认为这么写失去了甲骨文的古意,于右任却很了解董作宾:“彦堂这样写,是为甲骨文作宣传的。”
 
    1947年,董作宾应邀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在美国住了两年,到处游历,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在美国,宣纸装裱不易,他就买来各种颜色的图画纸和金银色广告纸,裁成各种尺寸,用各种颜色的画料书写,配上镜框,成为一种装饰品。每逢朋友来访,就以此馈赠,逢婚寿庆典也带着作为礼品。
 
    胡适在美国游历时,曾感叹:“从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几乎没有一家中国朋友或美国的中国学者家中没有董作宾的甲骨文。”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钱存训在他的《董作宾先生访美记略》中说道:“此(胡适之言)乃实情,并非过甚其词。”
 
    董作宾写甲骨文却并不是只为宣传,更多的是出于对这种古老文字的热爱。他曾写道:“本来,世界上文字的起源都是图画,后来,西方的文字完全变为‘音符’,用以拼音,已失去图画的意义;中国的文字,在3000年前的殷代,也已由图画变为符号,把‘音符’和‘意符’同时保存。这种符号,完全用线条书写,呈现出刚健与柔媚等不同姿态,每个字结构都不一样,一些象形字更接近大写意的原始图画,看起来非常美观,写起来就特别表现出书法的美。”
 
    1963年11月23日,董作宾病逝于台北。终年69岁。
 
    200余件展品再现大师足迹
 
    安阳殷墟发掘中,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他于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创立了甲骨断代学。傅斯年先生将董作宾与东汉张平子作比,称之为“南阳贤士”,说董作宾“能识仓颉之奇文,咏丘聚之玮书,发冢以求诗礼于孔丘之前,推步而证合朔于姬公之先”。郭沫若也认为“卜辞研究,自罗、王而外,以董氏所获为多”。
陕博特别展再现甲骨学宗师董作宾传奇生涯
董作宾制作的甲骨文拓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说,这次为期三个月的“鑿破鸿蒙——董作宾大师生平及研究特别展”是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董作宾亲友联袂策划,精选董作宾的珍贵手稿、考古资料、考古工具、遗物、艺术作品等200余件,其中许多展品为首次对外展出。展览旨在展示董作宾大师一生宏富的学术贡献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借此向公众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根据展厅展出空间和参观动线布展,通过“平庐与大我永生”“平庐纪念册”“平庐影谱”“平庐篆刻”“第一次安阳发掘报告”“安阳发掘研究成果”“董作宾甲骨文书法”“认识甲骨文”和“武丁十甲”“董氏西厢”“多黍多稌”“殷历谱”等板块,全面反映了董作宾的考古人生和甲骨文研究历程。展览着重介绍了董作宾生平和他一生与受益最深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抗战艰苦岁月中所表现的坚强毅力。“董氏西厢”介绍了董作宾“诗情画意”柔情的一面,“多黍多稌”从长辈的题字书画中体会到对后辈小生们的期勉和鼓励,“平庐纪念册”是董作宾1936年至1960年请到家中做客的友人们为孩子题字画画以期勉儿辈成长的纪念。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8日,参观展览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寻找汉字对应的甲骨文”、“制作甲骨文拓片”等互动游戏,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知甲骨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商报(2014-05-3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商鞅的推销术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