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字鉴堂,1830年出生,辽宁庄河人。1885年2月,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紧急任命李秉衡为抗法前敌总指挥。李秉衡上任后,整顿溃军,力挽狂澜,获得谅山大捷,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在筹办山东海防、支援辽东战场、兴办洋务等各方面功绩卓著。但在李鸿章“决不得出战”卖国政策和外国列强的诬陷逼迫下,李秉衡被革职查办。随后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俄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列强纷纷效仿,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已70岁高龄的李秉衡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直隶总督。当时慈禧太后和朝廷重臣纷纷西逃,留下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与联军议和赔款。李秉衡对此极力反对,但他手中已没有了军队,只好集结义民为军。在率军出征前,留下“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怕死后退”的誓言。由于义军仓促上阵,再加上给养缺乏、武器不足,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李秉衡所带领的部队遭到惨败。1900年8月11日,李秉衡在天津战败吞金捐躯,壮烈殉国,为自己爱国、救国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李秉衡死后,其灵柩并未归葬辽宁故里,而是由天津运至隐退之地安阳,葬于西南郊外的八里滃村,即今日龙安区东风乡活水村。该村距城八里,南依莽莽南岭,北临潘流古河,河水由土崖上悬流而下,飞珠溅玉,声震数里。瀑流之下积有一大水滃(水潭),水呈深绿色,犹如玻璃,因而也被人们唤为玻璃滃。由于这里襟山带河、气脉兴旺,许多达官贵人都心仪于此,如明朝封藩安阳的赵王府中第四府王爷、第八府王爷、广王等,都葬于这一带并修建了宗庙祠堂,今日活水村北面的四府坟、八府庄、广王坟、宗村等村庄即由此而来。李秉衡墓地势高亮、坟冢高大,坟周林木葱郁,青石墓碑上刻有“清李制军秉衡墓”等字。
说起李秉衡隐退安阳的晚年生活,不能不提及安阳八大景之一的“漫水长虹”。“漫水长虹”位于安阳城西三十五里的固现村,即横跨洹河的固现古桥。固现桥长六丈之多,宽逾丈许,略高于水面。桥墩浑石砌筑,子母条石铺面,坚固异常。因桥孔低小,大水易漫没桥身,阳光映照,犹如彩虹,因而得名“漫水长虹”。固现桥是古时安阳至水冶、林县的交通要冲,西北六里即是清廷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家乡西蒋村。李、马二人同朝为宦,又有姻亲,交情自是极深。李秉衡曾与马丕瑶站在河西岸古寺前眺望,被这里的景致所震撼。李秉衡在抒怀吟咏一番之后,又手提斗笔书下“漫水长虹”四个遒劲潇洒的草书大字,落款为“辽东李秉衡书”,命人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岸边。不久,马丕瑶次子马吉樟又重修固现桥,并用工笔小楷撰写了一篇文辞、书法俱佳的《重修固现桥碑记》,落款为“翰林院编修马吉樟题”,与李秉衡的“漫水长虹”碑并肩而立。此后,来往行人无不在此碑前驻足观瞻,文人墨客更是纷纷慕名前来赏景观碑,此处遂成安阳一大胜迹,被列入安阳八大景。
由于李秉衡仇视外侮、抵制洋货,直到今天,安阳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卖洋绿,卖洋红,出门遇见李秉衡,不打你才算你能!”□高红国【原标题:李秉衡与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