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领兵十余万人欲攻曹操的大本营许,曹操遂迎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连气带病,一命呜呼。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乘袁谭和袁尚相互攻伐,于八月攻克邺城,袁尚败走中山,曹操占据了邺城,遂代替袁氏成了冀州牧。曹操本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被汉献帝拜为兖州牧,但看到冀州土地广阔,粮多物丰,加之袁绍经营多年,政治、军事地位远比兖州强得多,自然喜要冀州,让还了兖州。
改司空为丞相,在邺建丞相府
曹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军事家,虽为汉臣,但绝不会让汉献帝束缚自己的手脚。所以一切官职任免和政令发布必须由自己决定,汉献帝只能当个傀儡。这不只是曹操,恐怕孙权、刘备亦不会任由汉帝摆布的。曹操本为汉朝司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汉献帝拜曹操为丞相,有的书上说曹操“自为丞相”,不管是否为“自”,按程序亦须由汉帝下诏书。
曹操为丞相后,遂建丞相府于邺。这里还有个故事,说曹操诙谐,好隐语。有一天正在建相国府,已架起梁檩、斗拱。当曹操出来看时,不太满意,但二话没说,只叫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便走开了。在场的工匠及所有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冥思苦想,杨修走过来了,见状立即叫人把门拆了,对众人说:“门中间写个‘活’字,这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大了,应改小一些。”
丞相府为什么不建在汉都许而要建在邺呢?一方面曹操为冀州牧,常住邺城,丞相府当然要建在邺城。另一方面曹操必须远离汉献帝,如果丞相府建在许,曹操必须在许办公。在天子脚下,为臣者有大事需向皇帝请示,皇帝应允还好说,不应允而行,难免有轻君之嫌。为避免皇帝干涉,曹操就必须离开许。这里用袁绍谋士的一次对话就可知不能离天子太近。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绍的谋士沮授曾力劝袁绍迎汉献帝于邺城,以便挟天子令诸侯。而谋士郭图、大将淳于琼却说:“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曹操虽迎汉帝于许,但当有了邺城为根据地后,就要想法离开汉献帝了。
封魏公,建魏国社稷、宗庙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以曹操劳苦功高为由,封他为魏公,加九锡。魏公的国都在邺城,土地包括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安平、甘陵等10郡。九锡是指赐给魏公车马、衣服、乐则等九种物品,是封赐的一种礼制。
当年七月,魏公开始建社稷、宗庙,成立自己的封国。曹操进三女宪、节、华为献帝夫人,小者待年于国。十一月,魏国初置尚书、侍中、六卿。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三月,汉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十二月,献帝命魏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仍以丞相领冀州牧。从此,邺成为魏国王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汉献帝诏曹操设天子旌旗。十月,汉献帝命曹操冕用十二旒,备天子乘舆。至此,曹操虽为魏王、汉臣,实际待遇已与天子相同,其实权早高于汉献帝。
或许有人会问:曹操为何选邺为魏都,而不选洛阳或其他城市?原因之一是曹操为魏公时在邺城已居住9年,对邺城的经营已经有了基础。二是洛阳虽为东汉170年的国都,但经董卓焚烧已残破不堪,曹操要为都,须耗费巨大财力重建。其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前后,韩遂、马超等敌对势力占据关中、潼关一带,离洛阳较近,不安全,故不能以洛阳为都。至于河北其他城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条件恐怕都不及邺。因此,曹操要选邺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