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下人为表示对西门君之敬仰,古代不只在一处为他修祠建庙,进行祭祀。在安阳市区正北16公里处,有村曰丰乐镇。村东侧有一块高出地面1米多的土台夹在京广铁路和京深公路中间。在这土台处,就曾有一座古老的西门豹祠。此祠在1924年毁于战火,今唯有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石碑立于台上,供人瞻仰。兹对此祠的创建时代和名称沿革作一考辨。
一、 创建年代
明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在彰德府下记载说:“西门大夫庙有二,一在安阳县北大夫村,北齐天保间建。一在临漳县西南人受里,创始未详,后赵石虎建。”明代的大夫村,就是今天的大夫村,在今丰乐镇东南1.5公里处。其实西门豹祠并不在大夫村,而在丰乐镇。人受里今为仁寿村,在临漳县西南、漳河南岸。《河南总志》在这里说,丰乐镇的西门豹祠是北齐天保(公元550年~公元559年)时所建,而仁寿村的西门豹祠最迟是后赵石虎(公元335年~公元349年)在位时建。后世的地方志书也多沿用此说。对于二祠的建造年代,笔者于上说颇有异议。
丰乐镇西门豹祠最晚建于东汉。
能够提供丰乐镇西门豹祠创建年代的文献,目前只有《水经注》。《水经注·浊漳水》在记述漳水流经三户峡、武城南后,接着说:“漳水又东北,经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漳水自西门豹祠北,经赵阅马台西。漳水又北,经祭陌西。”现在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中的西门豹祠在什么地方,首先看其中有关3个地名的地理位置。
武城,即今讲武城,在漳河北京广铁路西侧。阅马台,也称戏马台,讹称凉马台,后赵石虎所筑,位置在邺城西,漳水之南(见《邺中记》和《邺城故事》),即在今邺镇西3公里处。祭陌,也称紫陌,为西门豹投巫处,在“邺城西北五里”(见《邺中记》),即今邺镇村西北2.5公里处。确定了这3个地名的位置,西门豹祠的位置就容易判定了。根据《水经注》的记述,漳水古经讲武城南,继而东北,经过西门豹祠之前(祠门朝北,面向漳水),又自故西门豹祠北,经阅马台故址西,又北经祭陌故址西。很显然,这故西门豹祠必在今丰乐镇村东的西门豹祠处,而不能在今仁寿村。如果在仁寿村的话,那么漳水必流经仁寿村北。这样,不仅阅马台、祭陌要在漳水之北,就连邺城也要到漳水北岸了,甚至邺城要被漳水冲掉,这是与史实完全相悖的。因此,《水经注》的西门豹祠,必是丰乐镇村东的那座西门豹祠。
这座西门豹祠,据《水经注》云为赵建武中所建。《金石录》也载《赵西门豹祠殿基》云:“赵建武六年,岁在庚子秋八月庚寅,造西门豹祠殿基。”可见,后赵石虎所建或重修的西门豹祠,不是仁寿村的那一处,而是丰乐镇的这一处。这座西门豹祠,在北齐天保年间也重修过。《安阳县金石录》载有北齐天保年间清河王高岳所立的《西门君之碑颂》,这块碑证明,此处祠堂不是初建,而是复建。
曹丕《述征赋》中的“灵宇”是什么?这分明就是西门豹庙宇。可见,丰乐镇的西门豹祠,曹丕在东汉末期就已看到。又《邺都故事》载曹操遗令曰:“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曹操墓称西陵或高陵,据《河朔访古记》说,在邺西南三十里,即丰乐镇西门豹祠西7公里左右,这些都说明在东汉时这里就建起西门豹祠了。《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整修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既然元初二年重修西门豹旧渠,则西门豹祠有可能为这时建造。《安阳县金石录》载《子游残碑》、《刘君残碑》等,出土于丰乐镇西门豹祠,均为安帝时碑,这些碑证明安帝时已建西门豹祠。又曹操居邺后,也曾“遏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则此时又有可能整修西门豹祠。
总之,今丰乐镇处的故西门豹祠,最迟在东汉时就有了。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和北齐天保年间并非初建,不过是重新修葺而已。
二、名称沿革
西门豹祠堂,今俗称西门豹庙。历史上曾称为西门豹祠、西门大夫庙、邺二大夫祠等。
1.早期为西门豹祠或豹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令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是最早见到的关于西门豹祠一名的记载。《晋书·苻坚》载曰:“祖洪,从石季龙徙邺,家于永贵里。其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生坚焉。”北魏时,除前述《水经注》的记载外,《魏书·高祖纪》在太和二十三年春正月下,有“幸西门豹祠,历漳水而还”语。以上所举,均为丰乐镇西门豹祠名。
《北齐范粹墓志》云:“以五月一日迁厝于豹祠之西南十有五里。”此墓志出于今安阳县西北洪河屯乡西北岗上,这里东北距丰乐镇西门豹庙7.5公里,可见丰乐镇西门豹祠也简称豹祠。隋代也有简称豹祠的,《隋宋循墓志》云:“薨于木场村第,窆于清德乡豹祠西北一里。”此墓志出土于丰乐镇西北,东南距西门豹庙约0.5公里。
2.北宋改称西门大夫庙
西门豹本是受人崇敬的战国时的邺令,但在西门豹祠内,人们逐渐把他神化了,当地人称之为“豹神”,并将其塑像饰以王公之衮冕。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县令马益“恶其号服之乖刺不合”,命工匠重新塑造西门豹像,改饰以古县令之衣冠,并将祠名正名为“西门大夫庙”。又镌刻《西门大夫庙记》石碑一通,立于庙内,禁其土俗,告以新号。此碑现仍立于西门豹庙遗址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嘉祐年以后,直到明弘治年间,一直沿用此名。《安阳县金石录》载有北宋元祐八年的《西门大夫庙记》碑文。元代的《河朔访古记》载西门豹祠亦云:“漳水之上有祠,门匾曰:‘西门大夫之庙’。”前文引明代《河南总志》也称为“西门大夫庙”。
3.明代改为邺二大夫祠
战国时期,治理邺地成绩显著者,除西门豹外,还有史起。魏襄王时史起为邺令,他再次引漳水溉田,使邺地更加富庶起来。乾隆三年《安阳县志》载:“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巡抚徐恪令有司以史起袝食,知府冯忠题名曰‘邺二大夫祠’,岁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今大夫村西门豹庙遗址处,仍有弘治八年立的《重修魏邺令二公庙记》碑,并有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立的《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
西门豹祠虽有正式名称,但明清以来也有不按此称谓的,如《明一统志》不称邺二大夫祠,而称西门豹庙。清嘉庆二十四年《安阳县志》则称西门大夫庙。民国《续安阳县志》也称西门大夫庙。□许作民【原标题:丰乐镇西门豹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