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原】构思绝妙 寓意深远——浅释朱载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
2015/3/5 17:05:1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朱载堉(1536——1611),河南省沁阳人,明代杰出的音乐家、乐律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他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竖立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大雄殿”前的钟楼旁。此碑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方朱载堉书法真迹碑刻。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当时朱载堉才三十岁,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特向普京总统介绍此碑,引起普京极大兴趣。参访结束后,方丈又将制作精美的“混元三教九流图”水晶雕刻工艺品赠给了普京总统。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轰动效应,此碑便成了游人必看,导游必讲的景点。笔者也因陪客人和亲朋游览少林寺,曾多次看到游人争相围观此碑的盛况。如今此碑已成了少林寺的镇寺之宝。朱载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图”也被世人称作“少林和谐图”,并被少林寺定为少林文化的标志。
为什么此碑会引起轰动效应?为什么又被少林寺如此看重?还得从碑的内容说起。
一.碑的内容
此碑雄伟高大,碑的阳面和阴面都刻有文字,阳面记述了少林寺第二十四世宗师小山禅师的生平事迹和他重振少林寺的功德。题目较长,为“钦依住持少林寺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当代传法小山禅师行实”。落款为“郑藩掌国事德庆王撰文,三教中人 狂仙 载堉书丹。”时间是“大明嘉靖四十四年岁在乙丑春三月朔日。”(见附图1)德庆王即朱载堉的同父异母兄弟朱载堼,被册封为郡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朱载堉的父亲郑恭王朱厚烷,因遭诬陷被革爵关进“皇家监狱”。被朝廷册封为世子,作为郑藩王府亲王继承人的朱载堉,也受牵连被革除世子冠带。朝廷便命朱厚烷的堂叔管理郑府事务,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又命德庆王管理郑府事务。因此,阳面碑文便由德庆王代表郑藩撰文,朱载堉书丹,因为当时朱载堉还未恢复冠带,除署名“载堉”外又加了自号“三教中人”和“狂仙”。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碑阴面朱载堉作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见附图2)。“混元”就是将不同的元素、不同的事物混合成为一体。这里是指将三教九流混合成为一体。碑文最上面是用篆书刻的标题“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标题下面是赞语,赞语下面是三教九流图。
二.品读赞语
赞语正文每竖行两句八个字,整十六行共32句128字。赞语言简意赅,而含义却很深奥。
全文如下: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
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赞语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六句为一部分,主要讲“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三教”就是指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文中简要介绍了各教的宗旨和主要特征:“佛教见性”是说佛教注重个体的心性修养求得功德圆满,回归本觉本善,佛教禅宗就讲“见性成佛”;“道教保命”是说道教重在养生保健,教人求得长寿之法;“儒教明伦,纲常是正。”是说儒教讲求明伦,就是要明确人与人之间的次序和道德准则,要遵守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九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九个学术流派。第一是农流,也叫农家,强调以农业为本,以农业治国,后来成了中国的主流学派;第二是墨流,即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到了汉代这一流派逐渐消亡;第三是名流,也叫名家,强调名副其实,名实相当,这一学派就是现在的逻辑学家,因其势力微弱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名家即逻辑学派不发达;第四是法流,也就是法家,他们提倡严刑峻法,依法治国;第五是纵横,也就是纵横家,他们依靠雄才辩论游说当权者,促使弱小国家联合起来,抵挡大国的侵略和霸权;第六是小说,就是小说家。他们收集鬼怪故事、奇闻轶事、街谈巷议,推行社会教化,自成一派。第七是阴阳,就是阴阳家,他们以阴阳二元对立的理论解释世界,观星相教人顺应天时,以看风水、算命、看相为业。第八是医流,也就是医家,他们以医术治理国家,帮助人们恢复体内原有功能,保持健康;第九是杂流,也就是杂家。他们不属于上述任何一家,在吸取上述八家精华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流派,故称杂家。这一流派往往是说的多而做得少。最后朱载堉总结各流派是各有所长,知识渊博者往往难于达到知识的精深和专业,而知识精深者未必是知识渊博。
从“日月三光”起后十六句为第二部分,主要讲如何看待和评价三教九流,如何处理好三教九流之间的关系。为讲清三教九流的关系,朱载堉先从天、地、人讲起,从天体宇宙的太阳、月亮、星星三光,大地的金、玉和五谷,到人的心脏、身体和皮肤,再小到人体面部的鼻子、嘴巴、耳朵和眼睛,都是各有所长又相互依存而不能分离的整体。行善的办法和途径有很多,但都是为了治理国家和社会,以保持这种自然的和谐。而那些囿于一隅见识不广的人,往往固执己见,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就自成一党,否则就加以排斥,这是不可取的。也不必忧患分歧的意见和看法有很多很多,因为各有各的道理和实施办法。最关键的是要融会贯通,要用一个原则去贯通和处理各种事理。文中的“圆融”是佛教用语,“一以贯之”则是儒教的话,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见《论语.里仁》)。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提法。
通过前边的分析朱载堉得出的结论是:三教也和前面讲的天体的三光、人体的心脏、身子和皮肤一样,都是各有所长又相互依存又不能分离的整体;九个学术流派实际是出自一个源头,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百家争鸣,争的是一个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多,其实都是一个途径一个门路。这一观点与儒、道两家关于万物始于“一”的认识是一致的,也与佛教的“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观念一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始于一的理念也是一致的。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与我们当代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提法有相似之处,难怪人们称它为“少林和谐图。”因此,也很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
在我国古代,儒教即儒家为最早,创建于春秋时期;佛教自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我国;道教创建于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到了南北朝时期虽有了三教连称,彼此是独立的,但三教的理论或观点却是互相影响的。到了唐代和宋代还屡屡举行三教辩论大会,有力地推动了三教的交流融合,有的寺庙或石窟造像还有三教的塑像同处一庙或一堂的现象,但明确提出“三教一体”的理念,并绘出图画进行展示,朱载堉还是第一人。这是朱载堉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三教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
三.三教九流图的寓意
在赞语的下面刻有一幅图画,图中以漫画形式将三个老人画为一体。画像慈眉善目,和悦喜气,如掩右半,左半为一侧面人像,头戴儒生方巾,代表儒教;掩左半,则右半为一侧面人像,头梳道士发髻,代表道教;从正面看则为正面人像,如一剃发光头的僧人,代表中国佛教,寓意三教一体,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和谐共处,把“三教一体”画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画中通过三人的发型和头饰的不同来区分三教,寓意三教所不同的仅是一些表面的外在因素,而三教的内在因素即思想理念则是相同的、一致的。老人的双手在胸前展示一幅画卷,上绘九股水流从中心放射型流向四方,而且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像是不停地向外喷流,很有动感,象征“九流一源”。该图将三个老人画在一个圆内,圆意味着圆融、圆满、和谐、完美,圆又象征宇宙初始状态和万物的孕育状态,故此图又象征三教初始就是一体的。也意味着三教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和谐相处,才能求得圆满。参透三教九流图的奥妙,有助于领悟三教九流的真谛,有助于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此图不仅有深奥的思想内涵,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图线条简明流畅,布局合理,富有层次与动感,充满着韵律和乐感,令人叫绝。构思绝妙,寓意深远,令人称奇。前面的赞语是对图的理论阐述,而图则是对赞语的直观展示。两者结合,简直达到了相得益彰完美无缺的地步,观看此碑会感到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这就是朱载堉的神奇和绝妙。2006年9月3日,少林寺邀请内地与港台的知名大师举行“少林论禅大会”,悬挂的会标就是朱载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图”。来自台湾的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观看后非常欣赏,当得知是明代朱载堉的手笔时,他连声说:“这才是我们漫画的鼻祖!”至此,朱载堉头上又多了一个耀眼的光环。
图的左下角刻有两枚印章,分别是“酒狂仙客”和“三教九流中人”,这都是朱载堉的自号。图的右下角刻有“嘉靖乙丑三月吉日寓南瞻部洲狂仙书”,这段文字前边为书写的时间即嘉靖乙丑年(1565年),中间为书写的地点在“南瞻部洲”,最后是作者的署名,“狂仙”乃朱载堉的自号,说明碑阴面的文图均为朱载堉所作。如果再细细品读,朱载堉这个落款就体现了三教一体。前边的“嘉靖乙丑三月吉日”是我国传统的用皇帝年号和干支纪年相结合表示的年月日,属于儒家的传统文化,而“南瞻部洲”则是佛教传说中佛国一个洲的名称,“狂仙”则是道家的称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叫狂仙的道人住在佛国的南瞻部洲,却用儒家的纪年来记录时间。这不正是为朱载堉的自号“三教中人”作了个注释吗。这就是朱载堉的智慧和幽默。
尽管图上有朱载堉的署名和印章,或许读者仍会质疑朱载堉的绘画功底,但只要打开朱载堉的鸿篇巨制《乐律全书》,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朱载堉不仅是律学家、科学家还是一位艺术家,他在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朱载堉就是用白描画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舞谱。据研究朱载堉的专家戴念祖先生研究统计,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绘制了600多幅人物白描画,其中绝大多数为舞蹈图谱而作,也有一些描绘乐人的生活画,与“三教九流图”的画法都是一致的,充分展示着朱载堉的绘画艺术天才(见戴念祖著《天潢真人朱载堉》一书215—218页)。
也许读者会感到十分奇怪和不可思议,朱载堉是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是创建十二等程律的律学家、音乐家、科学家,他怎么又研究佛学呢?而且还与少林寺有关呢?朱载堉的知识渊博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他精通百家,而且是一位一做就做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大发明家。朱载堉自称是“三教中人”,在他写的《醒世词》中还有“身入红尘心是僧,悾悾不与名利争”的诗句。他不仅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与当时少林寺的小山宗师和松谷长老交往也很深。松谷(1538—1590),名如迁,字大方,“松谷”是他的法号。其原籍陕西凤翔府岐山县,他比朱载堉小两岁,也曾多次到朱载堉的家乡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的龙岗寺暂住,两人多次谈经论道,切磋佛学。小山宗师则是松谷的老师,当然,也就是朱载堉的老师。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撰写的朱载堉墓碑文中就记载:朱载堉“时与关西(因松谷原籍陕西凤翔府,位于潼关以西,故称关西。)名僧松谷者,阐于内典。”墓碑文中还记载朱载堉著有《金刚心经注》一书,即对《金刚经》、《心经》二佛典的注释,可惜此书未能流传至今。而“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则成了朱载堉研究儒释道三教的佐证。
一部《少林寺》电影带来了少林寺的大开放,而少林寺的大开放使当代更多人知道了朱载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都为他的构思绝妙而称奇,为他的圆融、和谐理念而赞叹。其实,朱载堉还有更大的贡献,那就是他在全世界最先创建了十二等程律,实现了旋宫转调,使音乐更加和谐与美妙。四百多年来,没有人能动摇他,超越他,始终处于世界领先位置。齐 天 昌(作者系沁阳市原副市长)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