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省会迁郑60年”系列之四 省会迁郑三年,郑州一跃成老大

2014/7/30 10:49:10 点击数: 【字体:

“一五”期间,郑州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加上省会迁郑,可谓双喜临门,郑州没少从各地“闷声叨菜”。3年时间,一举将一个小县城像变戏法似的摆弄成为全省龙头老大。

郑州人民公园,清脆的鸟啼传递着春秋更替;开封大相国寺,晨钟暮鼓回荡着斗转星移。风流水转,郑州“雏凤清于老凤声”,而开封则“古道西风瘦马”了。文章的顺叙、倒叙、插叙,或者能够一探郑州的滥觞和开封凹陷与隆起的源头。

八方支援,郑州迅速崛起

一个城市,一旦成为区域政治中心,就具有不可抗拒的竞争力、吸引力,从而也有了巨大的活力。一旦政治中心丧失,城市功能的剥离是不能承受之重。郑州、开封,就是这样的标本。

郑州城市的繁盛,可追溯到3600多年前的商代,当时作为商的都城,这里具有相当规模。盘庚迁都到殷后,郑州风光不再。

1994年出版的《郑州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历程》和《郑州市志》,记录了郑州数千年的发展状况:从发现的商城遗址看,商城垣周长7公里,面积3.43平方公里。1948年10月郑县解放成立郑州市,市区面积仅比商城的面积大1.8平方公里。如果不是史料作证,人们很难相信,经历3600多年的发展,当时郑州市区水泥路面仅0.73公里,路灯44盏,且常停电,6公里长的砖沟下水道常年淤塞,失去排水功能;居民靠辘轳打井水生活。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马路不平,电灯不明,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

而当时郑州的工业,满打满算也就仅有几家卷烟、打包、面粉等手工作坊和年发电120千瓦时的小电厂,工业总产值约30万元。

省会迁郑,郑州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没少从各地“闷声叨菜”。

时任郑州市“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主任的王均智说,1952年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兼总工会主席的李文甫被调到中南局工作,在讨论发展纺织工业时,有人主张在长沙发展纺织工业,他极力主张在郑州建厂,理由是河南产棉多,可以就地生产,最终郑州成了当时全国有名的纺织城。

磨料磨具号称机械工业的牙齿,中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没有砂轮什么也啃不下。

亚洲最大的砂轮厂——郑州第二砂轮厂当时由民主德国援建,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在郑州新建的5个国棉厂。由于投资巨大,被称为“第157个项目”(当时已有“156项苏联援助项目”)。这个厂于1953年5月在武汉成立筹备处,数月后,郑州叨了这盘菜。

建设郑州五大棉纺厂的省建五公司,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南纺织管理局工程公司”,郑州也从武汉“叨来”。

郑州不但从各地“叨”工业“大菜”,还抓住机遇“叨”人才,以迎接工业化浪潮的到来。

中原工学院是1957年从山西“叨来”,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由北京“叨来”,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学院,甚至像郑州七中这样的学校,也都是从开封“叨来”……

省会是全省城市之“长子”,省内的优势资源向其倾斜,智力资源充足,经济、城市、人口催化式成长。“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在郑州投资兴建了65个大中型骨干企业、47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产品销向四方,财富流回本地,郑州迅速崛起。省会迁郑短短三年,郑州GDP就越过了老大开封。

失去省会“冠冕”,开封凹陷

60公里外,开封凝望西边的郑州眼神复杂。有焦灼,或许还有点“不忿儿”。

毋庸讳言,郑州“抢”走省会短短三年就后来居上。昔日的开封,先失“黄袍”,再失“省会”冠冕,八面威风不再。来自民间的说法更为直白——开封“凹陷”了。

记者2005年5月的采访本,记录了开封“凹陷”的情况。当时记者沿着街道看景致,只有当河南大学、省府前街、省府后街、御街名称从眼前掠过时,才有种恍惚——这么多挂着“河南”、“省府”、“皇家”的单位和道路,提示着这儿才是七朝都城,元明清民国的河南省会,千百年来河南的中心。驻足省府前街一店铺,记者由衷感叹:“开封,祖上阔过!”

一声感叹,激活了店主的话匣子:“可不,上世纪与外地人说开封,是最让人骄傲的事。且不说北宋八方争奏,万国来朝,单就河南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缝纫机、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都出自开封,就让人扬眉吐气。可谁会想到,昔日郑州后缀不叫做‘州’而叫‘县’的地儿,一跃成为中原第一大城市,而开封守了七朝古都的名分,到最后还是‘晚节不保’,给‘凹陷’了。”

开封凹陷的现实是,交通地位的蜕变,改变了开封的繁荣模式;各界名流,社会贤达,工商翘楚等社会上层结构成员的迁郑,让开封缺少发展的“定海神针”;最优秀的文化传承和“皇城根”意识,成就了开封,也拖累了开封。开封这艘巨大的船体左右摇摆,一直处于方向迷失状态。

上世纪50年代提出建“玻璃城”,60年代提出建“化工城、电子城”,70年代提出发展“轻纺城”,80年代主张要“轻起来”发展“旅游城”。进入90年代,企业集体患上了“改革恐惧症”。1993年,开封全市本级财政收入为2.17亿元,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96亿元。当时坊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成为开封凹陷的真实写照:“道路不平垫煤渣,电灯不亮点洋蜡,上月工资下月发,现在干脆就不发。”

舆论10年喊“开封”

覆盖着历史土壤的七朝古都缘何落魄到如此境地?1994年3月,经济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叩问:《开封何时能“开封”》。

城内城外人好几次“投石击水”,包公湖偶有微澜,但很快复归平静。

开封,“封”之何固?“开”之何难?官媒群体发问之后,民间不懈寻找阻止开封下滑的“刹车挡”。开封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徐铁滚、市建委调研员宋僖信、省人大代表尹志国、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不遗余力地呼吁“郑汴联体”、“郑汴一体化”发展,只有这样,开封才有复兴的希望。

于是,几年间,“郑汴一体化”在开封、郑州大热。两地平面媒体,连篇累牍地多方位进行探讨。两地知名网站大河网和宋韵网论坛,开展了一场数万网民参与的大讨论。双方观点针锋相对,“郑州不应该兼并开封,让‘穷亲戚’给拖垮了”、“开封不能让郑州‘吃’了”……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说不过就在网上对骂。

10年“口水战”,开封要“开封”复兴的这个宏大命题,成为一枕黄粱。2005年,郑州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4个开封创造的产值,前者的地方财政收入比后者高近10倍。如果把18个省辖市看做是组成中原城市群这只木桶的18块木板,开封就是最短的那块。

2005年的开封,“晋升”为全球舆论的“风暴眼”。是年5月22日,《纽约时报》罕见地用中文标题,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文章说,今天的开封肮脏贫穷,地位无足轻重,小得连机场也没有。这种破落相更让我们看清楚了财富聚散的无常。要知道,11世纪的开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过一百万,而当时伦敦的人口只有1.5万人。回望中国中部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大都会开封,美国人应该以开封为鉴。不然,即使像纽约这样伟大的城市,也总有一天会堕落为哈得逊河上的开封。

这篇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与讨论。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后写道:“我读后感慨万千。我们的古都开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反面典型。开封之所以如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分析,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展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我建议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一下,把振兴开封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

是年10月25日,时任省长李成玉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全面加强郑汴两市在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6个方面的对接。”

开封山陕甘会馆戏台,有两句关于戏的对联: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10年“开封”,倒真像山陕甘会馆戏台上演的戏,唱的人笑,看的人也笑。笑过了,也就散了。

这次开封的复兴,除了尘世的凡人在关注,大相国寺里还有千手观音,并且每个手指上都有一只眼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化网(2014-07-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