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莲鹤在鼎

2014/5/7 15:55:01 点击数: 【字体:

    喜欢所有的青铜器,尤其青铜礼器中的酒器——铜合金的质感,青绿的锈斑,酒的风雅,那种肃穆、古远却又活色生香的意味,正是我对于“趣味”二字的想象。这也是我分外喜欢莲鹤方壶的地方。

    作为青铜礼器的壶,首见于商,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诗经·韩奕》中,有“显父饯之,清酒百壶”的句子。然后是热闹的排场:“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在这场荤素搭配、亦食亦酒的盛宴中,用来盛酒宴客的“壶”,所指的就是青铜酒器。那时候,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其中的酒器,包括饮酒器和盛酒器,其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爵、角、斝、觚、觯、觥、尊、卣、壶、瓿、罍、方彝、缶等。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园的莲鹤方壶,就是一件巨大的盛酒器,为春秋早期郑国国君郑子婴所配。壶形是当时流行的扁方体,在我看来,这是最优雅的造型,有棱有角的,却又不是一本正经的方形,有一种淡泊的高贵。就想起一种西方军中的锡酒壶,扁扁的拿在手上,亦壶亦杯,在硝烟飘散的时刻,从怀里掏出来抿上一口,真是江湖味十足。

    印象里的青铜器就像儒雅的老者,有着宠辱不惊的沉着与从容。但是莲鹤方壶,在沉着从容之外,仿佛还有一些出格。一眼看上去,它似乎通身都是冲突——鹤舞莲池的轻盈出脱,与青铜的沉重肃穆;国之重器的分量,与圈足下鹿角龙形走兽弓身卷尾的随适;通体满饰、相互缠绕的四方连续蟠螭纹的严谨,与作为双耳的花冠角龙勾首顾盼的调皮……这些本来相互对峙的元素,经由别出心裁的布局,竟然在这尊高约四尺的器物里,达成了完美无缺的和解。那些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斑斓的锈蚀,记录着它与环境相处、相互妥协的沧桑与和谐。因而它的华美,带有中和明朗的气质,不呆滞,也不轻佻。

    当时的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春秋中期以后,中原晋国与南方楚国逐步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文化中心,中原文化的肃穆与楚文化的浪漫,明显影响在青铜器上。受这种风格影响,莲鹤方壶就于青铜礼器具有的凝重静穆中,融入一种流动的韵致,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因而格外灵动清新。当专家们赞美它为“青铜时代的绝唱”时,他们也许更多地是在赞美它的铸造工艺;而不关心技术的我,心里却在赞叹它的“好看”。仅仅是它大气且精致的外形,也足以当得起青铜绝唱的美誉了。

    但是它带给我的感动,主要不在于此。让我感动的是它以青铜的方式留下的莲鹤的痕迹。莲与鹤,俱是清秀脱俗的事物,它们曾经在多少诗文里被吟咏过,在文人的出世梦里充当过隐喻。然而在如此坚硬的器物上留下痕迹,也许别无旁例。

    那时的郑国,一定是莲叶田田、白鹤成群的乐园吧。

    春秋时代,新郑这个地方曾有溱水、洧水、卫水、扬水四条河流穿境而过。《诗经·郑风》中有诗21首,其中有10多首提到河流。其中《溱洧》中的“溱与洧,方涣涣兮”,是最有名的句子。溱水与洧水,至今仍在新郑的城东城西遥相呼应,无可置疑。在《清人》中,有这样几句:“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解释说:“彭,卫之河上,郑之郊也。”就是说彭在郑国城郊,是卫河上的一个地名。

    扬水,则是我的猜测了。《郑风·扬之水》有句:“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一般解释为“激扬的水”,但我总觉得牵强。以《诗经》时代的句子构造习惯,描述激扬的水,断不会用“扬之水”这样憨傻的语句。我总认为,“扬之水”与《诗经》中常见的“河之洲”、“彼其之子”句式类似,是典型的所有格结构,前面的名词或代词,表示后面名词代词的归属。“扬之水”,也就是“扬这条河”。尽管没有相类的解释来佐证,尽管诗经里另外还有两首《扬之水》,但是,我还是一厢情愿地,把它想象成曾经在新郑流淌的河流了。想象那条河,从王地到唐,再到郑,或者相反,在静谧的树木草丛中,汩汩地流淌。

    在这样一片河流纵横的地方生长起莲鹤,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片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有中性的土壤、丰沛的地下水、充足的日照和长达八个多月的无霜期,非常适宜莲藕生长。因而新郑的莲藕,色白,质脆,无渣,不仅是寻常人家餐桌上的爱物,而且成为一些宾馆饭店的专供。新郑莲藕注册的名字,就叫“郑风”。真是一个妥当的名字。我曾经用它与龙骨、薏米一起用来煲汤。那种洁白的汤色,在浅褐的砂锅里静静地招摇。莲藕的清香覆盖了龙骨的腥腻和薏米的药气,尝一口,会让人觉得日子的滋味四下弥散,浓厚得余韵绕梁。

    大片大片生长莲藕的水域,空气清新湿润,自然会招来鹤、鹭这样的水鸟了。《小雅·白华》写当时郑地的周王室之事,有“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的句子。“鹙”是秃鹤;“鹤”则是白鹤。《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朱熹说,这是“陈善纳诲之词”,就是说,这是当时讽谏周王纳士的诗。应该也在郑地了。由此,后世把皇帝招聘贤能的诏书称为“鹤板”,鹤板上的字称为“鹤书”,修养高雅的人为“鹤鸣之士”。云朵一般的群鹤,在新郑的河流之上放肆地鸣叫。它们忽地飞起来,忽地落下去,伴着雨打莲叶的声音,从遥远的诗经时代逶迤而来,一直闯进我们的视野。

    传说或者生活,都是需要滋味,也需要呼应的。鹤舞莲池的美,就在于心性的和鸣吧。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14-05-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