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高崖边三古城光耀千年

2013/10/24 11:56:23 点击数: 【字体:




高崖边三古城光耀千年

西山遗址发掘现场。翻拍资料图

 

  “郑州水系,沟通天下”系列之三

  □首席记者 姚伟 特约撰稿 贾宝倩 文图

  引子

  PREFACE

  自大河路西行,近古荥镇时,一个大上坡很是显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前来考察时,将他看到的地形描述为“高崖”。史念海写道:“这道高崖由广武山下斜向东南,直到郑州附近。在古荥镇之东,高崖的高度约二十米,古荥镇东南索河南岸,高崖高度降到十米。”

  这道高崖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它是豫西山地的尽头,其下则是黄淮平原的起点。史念海先生来此,是为了寻访高崖上的荥阳故城和高崖下的古荥泽,他还不知道,两座更古老的城沉睡在这高崖边。

  1984年冬,古荥镇北两三公里枯河北岸,发现了著名的西山遗址,后来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是迄今发现的中原地区最早的城址,被称为“中原第一城”;1985年夏,古荥镇南约一公里的索须河南岸,一座殷商故都也不甘寂寞,显露了真容。

  时间跨度3000年的三座城,在三四公里范围内一条线上排开,在各自的时代光彩闪耀,举世瞩目,这种情形,在世界考古史上也十分少见。

  相隔千年的人们,不约而同选择在这道高崖边建城,让人不能不感慨,这里的风水该有多好?!

  这里的风水的确很好。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温暖湿润,《左传》、《诗经》等古籍,生动描述了郑州一带的自然环境:西边山地森林茂密、麋鹿出没,东边平原河湖交织、草木繁盛。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方,既能尽享山川之利,又能防御洪水侵害,选择这样的地方建造城池,体现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枯河岸边“中原第一城”

  “枯河”俩字,读者可能看着眼生,这是郑州市最北边的一条河,远离市区,向北流入黄河。

  枯河很早就进入了史书,但过去被称为旃然河、砾石溪。这条河有两个源头,一是荥阳王村镇前白杨村旃然池,一是王村镇西大村济渎池,两源相会后向东北奔流三四十公里,过西山遗址后,东流注入黄河。

  古遗址南面枯河,北依广武山余脉西山,西面是连绵的豫西丘陵,东侧山岭戛然而止,形成高崖,可以俯瞰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

  这个遗址曾沉睡了4000多年。直到1984年河南中原石刻艺术馆在西山筹建,才被偶然发现。1985年春,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松林先生在此进行考古调查,认为此遗址是“仰韶文化中具有地域和族别特征的独立类型,即所谓‘秦王寨类型’的遗存”。

  “秦王寨类型”遗址在郑州多有发现,但考古工作者还是觉得西山遗址不同寻常,1992年,河南省文物局选中这里做培训基地,举办首届考古钻探领队培训班。全省各地文物部门20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在遗址中心部位开挖探方14个,发掘面积约280平方米。

  这次发掘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注意,1993年到1995年,国家文物局连续三年在郑州西山举办考古领队培训班,发掘面积6000多平方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西山学会了考古发掘,同时也获得了惊天大发现:这个遗址果然非同寻常,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座城,距今4800~5300年,当时是全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

  西山古城的发现,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入选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在第二年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史书记载中,中国的城出现时间很早,有说神农氏“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有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黄)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西山古城址大约相当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印证了古史中的记载。

  西山古城平面大体呈圆形,这明显是脱胎于早中期仰韶文化的环壕聚落。所谓环壕聚落,是深、宽均五六米的壕堑,围成圆形的居住区。居住区中间是大广场,周围是一圈排列整齐的房屋,屋门都朝广场开。西山古城继承了这种圆形布局,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显然是从环壕聚落到后来方形城的一种过渡。

  考古发现的早期城址,不少城垣外没有壕堑环绕,西山古城外却有五六米宽的环沟,这被视为护城河的萌芽,开了后世城壕之先河。

  从环壕到城池,防御能力大为提升,这实际上意味着战争。考古发掘表明,仰韶文化晚期,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族群纷纷崛起,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导致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加剧了社会变革,处于争夺漩涡中的中原地区率先出现城池,产生早期国家政权,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西山古城的出现,宣告了长期稳定的氏族社会的结束,群雄并起、万国林立、争战不已的大变革时代从此开始,持续千年。

  郑州一带,发现了诸多“秦王寨类型”遗址,如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的大河村,金水区的胜岗,荥阳的秦王寨、点军台等,这些遗址都没有发现城墙,说明西山遗址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秦王寨类型”是祝融文化,因此认为西山古城是祝融城;有人则认为这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代表着有熊国,其分布地域包括新郑、新密、郑州、荥阳等地,西山古城当属有熊国,“如果别处没有第二座城的发现,西山古城必是有熊国国都”。这种观点并不为多数学者接受,从西山古城先进的夯筑方式看,中原地区应该有更多的同期城址有待发现。

  索须河

  陪伴殷商故都

  1985年夏,也就是西山古遗址发现不久,其南4公里的索须河边,中原区石佛乡小双桥村几位农民挖土时,挖出一件青铜器。当时发现西山遗址的消息正在传播,带着某种期待,他们将这件青铜器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院。

  这件普通的青铜器,并没有引起专家们的重视。1989年底,村民们又在村西头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商代前期的建筑构件,因此对小双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1990年开始,考古人员在小双桥进行了三次大的发掘,发现这个遗址面积极大,有140多万平方米。遗址发现了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大型祭祀场、祭祀坑、青铜冶炼遗址,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

  小双桥发现的两样东西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缸表面朱书文字,一是两个造型奇特、十分罕见的青铜建筑构件。

  那青铜构件重6公斤,高18.5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正面为单线阴刻饕餮纹,刻法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中间有两枚乳钉鼓出,恰似两只睁大怒视的眼睛;构件的两侧各有一长方形孔,四周各饰龙虎搏象图,整个构件给人凝重威严的美感。专家认为,这种青铜建筑构件,多为宫殿正门两侧枕木前端的装饰物,按其形体推测,那宫殿应该规模宏大、厚重坚固,居住者非商王莫属。

  遗址内还发现有大型石磬、长方形石圭、石祖等,体形庞大,制作精致,被认为只能是商王所用器物。

  小双桥遗址发现后,有学者认为这里距离郑州商城太近,因此应为商王的“离宫别馆”,或者大型祭祀遗址。但遗址发现的红烧土、铜矿石、铜炼渣、炼铜炉等,明确表明这里有冶铜遗址,大多数学者相信,小双桥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而重要,绝非“离宫别馆”或祭祀遗址,应是商王朝的都城。

  商王朝曾多次迁都,有考古学者依据遗址年代,以及该遗址使用时间较短的特点,认为这里是商王仲丁所迁隞都。而且遗址出现大量岳石文化因素,可以和仲丁征蓝夷的历史相对应。

  宋柏松、张松林依据古籍“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认为,夏朝末年,当遭遇特大旱灾,以至于伊河、洛水枯竭。商汤正是利用这场危机灭夏建商的。古籍有许多汤王桑林祷雨的记载,可见大旱在商王朝建立后仍在继续。郑州这样的气候环境,促使商汤选择地势较低的郑州建都。而仲丁迁都,很可能是由于进入丰水期,郑州商城受到水患。

  小双桥位于广武山下(俗称邙山头)斜向东南的高崖之上,完全可以避开水患威胁,因此仲丁迁于此地。宋柏松、张松林的分析,或许合乎真相。

  在小双桥商城被废弃近千年后,在这个殷商故都与西山古城之间,一个新的城市崛起在高崖边,是为荥阳城(今古荥镇)。这座城的等级较低,但由于鸿沟的开凿,这座城在全国交通网络中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成为天下名郡。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3-09-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