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郑州—— 一座考古大发现推出的创世王都(2)
2013/9/4 15:25:0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四、古代建筑之集成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橱窗,直观、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绚丽风华。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具有独立体系、独具特点的伟大创造,深深影响着世界东方。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木构架建筑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由于社会各种需要,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许多类别,许多杰出的作品。郑州人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天才的智慧,建造并保留下许多不朽的建筑经典。从八千年前唐户半地穴式居所到六千年前大河村“木骨整塑”房屋,从四千三百年前古城寨廊庑式宫室建筑到三千四百年前小双桥高台夯土宫殿,从二千年前礼制建筑汉三阙到一千五百年前宗教建筑嵩岳寺塔,从七百年前科技建筑观星台到四百年前教育建筑嵩阳书院,从官式建筑中岳庙到民间府宅康百万庄园,郑州地区历史建筑遗存跨越时代之长、种类之丰富、价值之巨大、数量之众多,为全国所仅见,构成了一部实例中国建筑史。
原始社会的新旧石器时期,是中国建筑的萌芽时期,人们在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所之后,于实践中创造了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又发展为地面的房屋,形成聚落,进而又营造护卫聚落的城池。在这个时期,郑州不仅留存有原始人类居住的洞穴——织机洞,而且在房屋的创建和形成过程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岗时期郑州人已稔熟地穴式房屋的建造,郑州唐户遗址,一次发现63座房址,其中有三开间的“豪宅”,这是中国8000年前规模最大的民居群之一。距今6000年左右,土木建筑的房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出现,郑州的民居建筑再创新术,大河村遗址民居所使用的“木骨整塑”建筑法不仅使房屋冬暖夏凉,而且坚固异常,至今还有一米多高的墙体矗立在地面,为全国同时期所仅存。当部落发展进入争战时期以后,郑州人筑造了中国北方最早城池——西山古城,如今人们还能看到那开创性的伟大创造。特别是古城寨廊庑式宫殿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建筑正在以自己的风格独立于世。
夏商周三代,中国建筑进入奠基发展时期。庞大的城池、宏伟的宫殿、壮丽的木构,建筑形式和技术日臻成熟。这一时期,郑州人建造了规模庞大的夏、商王朝都城,夯筑了小双桥高达十米的巨大宫殿基础,烧制了原始的板瓦,铸造了精美的青铜建筑构件,设计建造了奇特的瓮城,熟练运用了排叉柱营造技术,在许多方面引领建筑潮头,开创营造先河,树起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从战国至两汉,在三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建筑实物除大量城池外,还有墓葬、石阙等。郑州打虎亭汉墓、汉三阙是杰出代表。打虎亭汉墓有画像石墓和彩色壁画墓,两墓墓室巨大,结构复杂,反映了汉代高超的建筑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浅浮雕画像石和浓墨重彩的壁画,生动反映了汉代社会生产、生活、礼仪等各个方面的场景,是这一时期最为全面的社会风俗画卷,为全国汉代墓葬所仅见。被称为汉三阙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不仅是汉代保存最完好的双阙,而且均是庙阙,为汉代石阙中仅存的公共礼制建筑,体现了汉代社会的礼制思想和建筑理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由于统治者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因而这一时期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量兴建,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这些作品是当时工匠们在中国原有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一定的外来影响而创造的新辉煌。然而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的时期,许多建筑无存。郑州地区罕有的完整保存下巩义石窟和登封嵩岳寺砖塔两处建筑。巩义石窟寺现存石窟5个,各类佛像7743尊,碑刻题记256方,诸佛造像端庄恬静,各类飞天形态飘逸,莲花藻井绚丽精美,伎乐队列生动完备,尤其是18幅帝后礼佛图,不仅场面浩大,雕饰细腻,而且为全国现存石窟中所独有。登封嵩岳寺砖塔是仅存的北魏时期地上砖石结构的建筑,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砖塔。这座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密檐式砖塔,历经1500年风霜雨雪、地震雷电,至今仍完美的屹立于嵩山之麓,向人们展示郑州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和建筑技能。作为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佛塔和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艺术的交流和创新,代表了东亚地区同类建筑的初创与典范,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隋唐时期开始进入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对外交流,使这一时期的建筑造型达到了新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其风格既倔强粗壮,又柔和精美,不仅显示隋唐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也证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了。唐代建筑,全国留存不多,木构殿堂仅有八处,砖石佛塔尚有不少。而郑州地区是保存唐塔最多的地区,有15座之多,唐塔中模仿木构之砖塔、单层多檐塔、单层墓塔诸类型均能在郑州找到实例。这在全国当属无二。郑州所存唐塔不少为唐塔中之精品,反映了大气精美的唐代建筑艺术。净藏禅师塔,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唐代唯一的八角形仿木结构亭式墓塔,其仿木结构之全面、雕工之精细,堪称唐塔第一。法王寺塔是唐代密檐式砖塔,外廓为抛物线型,通体为白灰敷皮,挺拔秀丽,独领风骚。法如禅师塔、同光禅师塔等以雕工精湛、纹饰华丽的塔刹而成为唐塔中石雕佼佼。此外,特别值得一书的是,郑州保存有唐代建立的天文观测建筑——测景台,这是仿西周周公测量日影、验证时令的“无影台”而建,由青石雕制,台座为圭,石柱为表,建成后,僧一行、南宫说等唐代著名天文历法大家都曾在此进行过天文观测活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
五代宋金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经济社会的极大繁荣,也使建筑的艺术形象趋于典雅优美。特别是为了规范和促进建筑的发展,郑州人李诫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编写了《营造法式》一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建筑法典,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格局,极大地影响了以后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郑州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建筑实物有木构大殿、有石雕经幢、有近三十座各类佛塔,还有规模庞大的北周、北宋皇陵,成为全国宋代建筑遗物最丰富的地区。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营造法式》颁布之后建造并保存下来的建筑实物,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标志意义,其典雅的建筑风格,尤其是殿身石檐柱表面浅浮雕精美的卷草、莲荷、人物、飞禽、伎乐等,殿内龛柱上鼓浮雕握杵执鞭的武士、游龙、游凤、飞天等,殿墙石护角雕刻的人物、卷草、麒麟、狮子等,使它成为北宋木构建筑之精品。由七帝八陵及数千座王公大臣墓组成的北宋皇陵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三大陵墓群之一,其规制严整的陵园布局、构筑讲究的仿木构砖石地下宫殿、大气洗练的石刻神道群像是北宋建筑的完美写照。此外,登封清凉寺大殿、荥阳“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幢”等也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代表之作。
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但所采用的仍是汉族文化,这一时期的建筑除了延续汉制以外,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其建筑元素也随之也融进塔、寺、雕塑等方面的建设之中,呈现若干新的趋向。郑州地区保存的元塔在50座以上,风格多姿多彩,有叠涩密檐塔、石构喇嘛塔、砖石亭阁塔、石雕幢式塔、方柱体式石塔、碑体式石塔等等,展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丰富理念。登封会善寺大殿是中原地区保存的体量最大的元代建筑,古制淳厚,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郑州所遗存的最重要元代建筑是登封观星台,这座由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天文建筑,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中国著名的历法《授时历》即以此为中心测量制定。此台至今仍能验证天文现象,是中国卓越的天文学成就的纪念碑式的建筑。
明清以降,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官式建筑已完全程式化、定型化,装饰琐碎繁缛,民间建筑类型质量则有新的创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郑州地区保存的明清建筑数量庞大,类型众多,蔚然大观。中岳庙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官式建筑群之一,宏丽庄严,有“小故宫”之称。“禅宗祖庭”少林寺是明清佛寺建筑的代表,寺内塔、坊、门、亭、楼阁、殿堂等建筑齐全,展现了河南地方建筑流派的风采。建在北宋原址上的嵩阳书院,是中国明清书院建筑格局的代表,院内周柏唐碑,彰显书院不同凡响的“底气”。康百万庄园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主庄园,自明至清,延续数百年,由6个不同功能分区33个庭院组成的庞大庄园内楼、阁、亭、坊、影壁、窑洞、地库、寨墙、码头等一应俱全,石雕、砖雕、木雕精美绝伦,集中反映了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杰出成就。此外,郑州城隍庙、登封城隍庙、郑州文庙、郑州北大寺、刘振华庄园、巩义“文魁坊”等也以自己独具的风采在中原古代建筑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悠悠乎上下八千年,郑州人以自己的卓越创造在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具风采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实例博物院。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一个74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能够向人们展示绵延八千年的建筑作品,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当属唯一。
五、创新先河之引领
居天地之中,采八方灵气,郑州人在接纳融汇各地的文明元素中涅槃重铸,创造出了一系列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些创造曾在不少方面引领中国科技发明之先河,成为后人文明征途上进步的阶梯。
郑州是中国古代人们文化心灵中的天地之中,也被认为是量天测地最佳之所。因而,这里成为我国天文学的重要发祥地。早在6000年前,人们就开始在郑州观测天象,探寻寰宇。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绘制的精美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彗星纹、日晕纹等图像,表明早在那个遥远时代,先民们就已经翻开了观察探寻天空宇宙的最初一页。大河村描绘的天文图像也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种类最丰富的天文图录。夏、商王朝在郑州建都,依这里的四季变化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历和殷历。其中的重要时令至今仍为农家所看重。公元前11世纪,西周周公旦为测天中地心,来到郑州建立圭表,今日这里仍有周公测景台。盛唐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遂、南宫说长时间在登封研究天文历法,制定出著名的《大衍历》。元代郭守敬更是以这里为中心建立天文台,所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实际天象只差26秒,比现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元历》)早制定出300多年,将中国天文学成就推向世界高峰。
郑州是人类从山岭走向平原生活选择的最早地区之一,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许多创造便发生在这里,丝织是其中之一。传说生活在郑州的黄帝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织造衣服,因而被奉为蚕神。1987年在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一批距今5500年左右的纤维纺织物,经科学检测,不仅有麻织的布,还有蚕丝织的帛和罗,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丝绸实物,使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的传说得到实证。实际上,早在8000多年前,郑州裴李岗文化遗址已出现了纺织工具陶纺轮,其后不同时期的出土器物上经常发现纺织物痕迹,这些都显示出郑州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金属器具的制作和使用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郑州在中国古代冶铸史上成就斐然。早在4000年前,郑州已经遍布青铜冶铸作坊。夏商时期,郑州人更是将青铜文明推向高峰。考古发现表明,夏代已有范铸青铜器。商代时,郑州已能使用多面范、芯装配而成的复合范,铸造出重量近百公斤的青铜方鼎以及具有复杂纹饰和结构的提梁卣,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范熔铸技术。春秋时期,郑州制作的莲鹤方壶被誉为青铜时代之绝唱。战国时期,韩国的兵器则以精良坚韧闻名天下,《战国策》就有“天下强弓劲弩皆韩出”的记载。2300年前,郑州已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新郑、古荥、铁生沟等冶铁遗址均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古荥冶铁作坊是汉代河南郡官营第一冶铸作坊,发现有两座规模宏大的炼铁高炉遗迹,其中一号炉为椭圆形竖炉,容积可达50立方米,当年这里所采用的球墨铸铁技术,比欧洲更是早了近2000年。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郑州古代陶瓷生产则源远流长,并且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精彩篇章。一万年前李家沟制作的陶片已非常成熟,6000年前大河村生产的彩陶绚丽辉煌,郑州商代原始青瓷尊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瓷器发展史,唐宋以降,郑州生产的三彩陶、唐青花、珍珠地更是将中国瓷器名播远洋。如今,郑州出土的3600年前的商代青瓷尊仍是目前能够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郑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罐仍是中国仅有的两件大型完整器皿,而巩义三彩窑址、白瓷窑址、新密窑址、登封窑址更是人们探寻中国瓷器发展嬗变的宝库。
六、文化肇造之沃土
凭借自古中天下而立的优越区位,郑州一直是中国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在八面来风中,郑州这片文化沃土,孕育了中华朴素原始之哲学思维,肇始了儒、释、道之微言大义,诵唱了脍炙人口的《诗经.郑风》,铸造了千古不朽的唐诗之魂,树立起一座座中国文化丰碑。
在郑州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绵延起伏的邙岭之巅,有一方平整如镜的高台,五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伏羲常常伫立于此,凝视滔滔黄河与滚滚洛河之汇流,巡察日月星辰四季交替之时令,思虑人间沧桑之无常,探寻万物变化之规律,于是世上有了清浊交汇的阴阳鱼之分,有了运行有序的八卦数理。中国远古社会最原始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诞生了。如今这里五千年前的丰厚人类遗存历历在目,那方被人们唤作“伏羲台”的神圣高坛仍静静注视着千变万化的沧海桑田,让人们体味牢记世界上有白即有黑、有长即有短那相对呼应的永恒定律。
大约公元60年前后,在东汉都城洛阳通往东方的路上,飘然而行两位卷发赫面的智者,他们面色肃穆地巡视着面前的山山水水,最后定格在了一片群山环抱的清幽峡谷。不久,这个位居今日郑州境内名唤青龙山的地方出现一座简朴庵棚,两位智者即此梦圆天国。许多年过去了,庵棚变成了一座宏伟寺院,这座建于公元65年名为“慈云寺”的院内碑刻记下了这段弥足珍贵的轶事。两位智者名为摄摩腾、竺法兰,是汉明帝从西域迎来的两位佛学高僧,他们用白马驮来了佛教经卷,开始将诞生于印度的佛法播于东方。在汉家天子为他们安顿的洛阳城西门外专以接待国外宾客的鸿胪寺,他们将佛家的精义汉化后,便寻求清幽之处讲经说法,慈云寺成为二者终选之所,自此中外交流史上也是佛教传播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故事有了开端。郑州诞生了慈云寺,慈云寺因为摄摩腾、竺法兰创建而与鸿胪寺(后改为白马寺)一同成为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生根发芽的“净土”。被中国佛教界高僧大德尊为“释源”、“祖庭”。郑州不仅一座慈云寺,随后建立的法王寺、会善寺、超化寺、永泰寺特别是少林寺,更是将佛教真谛中国化演绎极致,今日仍深深影响着世界的东方。
东汉末年,一位出生于沛国的洛阳太学生形色匆匆地来到嵩山,他的后人追记了他的这次行踪,入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等,悉心修炼,隐斋九年,真降道成,号曰天师。此入嵩山石室修道之人便是道家创始人张陵。张陵自嵩山修行后入四川鹤鸣山著书立说,开创“五斗米教”,竖起了中国道教的大旗。然而一种学说为天下所接受并非易事,道教传播历经坎坷。到了北魏时期,嵩山信徒寇谦之决心改造教规。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他“天师之位”,送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借此高扬改革大旗,他吸收了儒家学说和已传至中国并盛行起来的佛教经律及斋戒仪式,取消“五斗米”入教的门槛,把道教改造成统治集团和一般百姓都能接受的全新教门。郑州嵩山给道教创立者以灵感,又使道教在困境中迈向坦途。今日中岳庙以巍峨壮观的庙舍显示郑州在道教兴衰过程的历史地位,《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金石名碣更是向人们传颂着寇谦之等人在传承光大道教中的丰功。
还是在郑州嵩山,北宋年间在太室之阳皇家建起了东西并列两处既幽静又喧闹的院舍。西为嵩阳书院,东为崇福宫。这是东京汴梁、西京洛阳之间景色最为优美的处所。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在这里建起了它的学术研究中心和学问传播中心。嵩山自古即为天下圣山,历代君王常到嵩山游幸封禅,故此有很多胸怀大志之人隐居于此,寻找接近皇权、实现终生抱负的“钟南捷径”。北宋嵩山文坛的设立,使天下才俊趋之若鹜。在北宋存在的167年间,汴京、洛阳通往嵩山的官道上,来来往往充盈胸怀抱负之学子,既有名达天下的鸿儒大家,更有求知若渴的莘莘书生。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吕海、韩维、朱熹、李纲、晁补之、张来、黄彦等几乎所有北宋学问名流云集嵩山,他们或为嵩阳书院讲授,或为崇福宫提督,一时间,嵩阳学界各派学说异彩纷呈,出现了自汉代儒学独尊以来所没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论剑驳辩中,儒学迎来了自孔子、董仲舒之后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程朱理学。西汉以后,历经佛教传入、道教兴起,至唐宋,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这就为新儒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程教授嵩阳书院,改革传统的“九经”,吸收已经成熟的禅学和道家思想,把“天理”观念推到极致。后来朱熹又继承创新了二程新儒学,形成具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孔孟新学——理学。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登峰造极,对此后中国一千年社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嵩阳书院不仅成为程朱理学发源地,也因在理学人才培养、理学思想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
名山中岳铸造了郑州人雄浑豪放的性格,大川黄河哺育了郑州人瑰丽多姿的情怀,这性格和情怀使郑州人自古便充满了激情,敢爱、敢恨、敢说、敢唱,当华夏民族开始用诗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时候,郑州人成为第一波唱合中最拔萃的方阵。一部《诗经》记录了中国三千年前人们心灵的倾诉,其中的十五国160首吟唱中郑州人的诗作竟然占了六分之一,这25首炽热的肺腑之作,或对爱人倾诉深深的爱慕,或对亲人遥唱心中的思念,或对美好生活抒发热烈的颂赞,或对社会的不公表达强烈的鞭笞。无论情、无论爱、无论恨、无论思,郑州人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巧妙地淋漓尽致地唱出了心中的痛快,助推中国文学发展铸起第一座高山。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彩篇章。郑州人潘安不仅貌美,其作赋更是拔乎其萃,所作《秋兴赋》、《闲居赋》、《思旧赋》词藻优美,充满情感,登魏晋辞赋之顶峰。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唐代是中国古典诗作发展的顶峰,郑州人堪称唐诗诗坛之坛主。“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有诗圣之誉的杜甫,出生成长在郑州巩义,其诗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高尚精神。为社稷忧、为百姓呼是杜诗的根本,其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臻于妙境和化境,以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国“世界文化名人”。白居易是出生成长在郑州新郑的另一位诗坛大家,他的诗作与时代紧扣,与人民同行,尤其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义,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其叙事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是白诗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的生动体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念念不忘自己是郑州荥阳人的刘禹锡,一生仕途跌宕,然从未自甘沉沦。其诗无论短章长篇,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调激越,充满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具有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向为志士仁人铭志左右。与郑州纠葛一生并病逝于此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诗风名扬诗坛,其发展创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为古代情诗中无人逾越的高峰。唐诗三大家,郑州有其二,更有刘禹锡,李商隐等诗杰助唱,引领中国古代文学迈向诗作的妙境。
七、英才驰骋之舞台
依名山中岳,傍大川黄河,秉“天地之中”之灵气,仰深厚历史文明之积淀,郑州自古英才辈出,他们曾长期引领中国文明之先河,谱写了亮丽的时代华章。这方圣土也引无数时代豪杰在此展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闪烁着绚丽的历史光彩。
这里是思想家催生理想宏论的天国。生于郑州圃田的列子隐于乡僻数十载,致力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贵实,无为而治,与老子、庄子并为道家先祖,其存世著作,篇篇睿智,句句珠玉,蕴含哲理,隽永味长,《愚公移山》更成为鼓舞人们不怕险阻、坚忍不拔的精神召唤。身为郑国贵族的子产理政二十载,使郑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其丰富的“宽猛相济”的治世理念被后人推为“春秋第一人”。他将刑法铸于铁鼎昭示于人,首开中国成文法之先,被誉为法家先驱。邓析虽为郑国大夫,却代表新兴阶层的利益,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的思想,反对“法先王”,首倡“名辩之学”,首开助人诉讼之业,成为今日律师之鼻祖。生于郑州荥阳出身微贱的申不害深感亡国之痛,因此悉心研究治国之道,主张以“法”治国,以“术”理政,深得韩王厚爱,委以重任,终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贵为“七雄”。申不害也成为行政管理学之始作俑。先秦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韩非,生逢韩国走向衰亡,身为国君之子,心忧如焚,他总结先人理政之经验,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一系列治国主张,尤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论,反映了新兴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出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更是影响中国两千余年。在韩非降世之前,郑州巩义还诞生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纵横家苏秦,其出身农家,胸怀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头悬梁,锥刺股”,终成大器,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贵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与苏秦同为巩义之人,汉代桑弘羊可谓理财大师。他总管西汉国家财政20余年,强调工商富国,实施盐铁官营等一系列财经政策,为汉武帝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北宋以降,发轫于郑州的程朱理学屡遭金元战乱袭扰,几近荒芜,生于郑州新郑的许衡却矢志穷究,终成理学生成之后第一大儒,对理学的解读和阐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他在历法、文学、医学、数学、历史、经济、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
这里是科学家追寻梦想的星空。生于郑州的郑国,以其卓越智慧修建郑国渠,利用地势特点,将干渠分布在灌溉区地势最高的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郑国渠与都江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水利工程。生于巩义的嵇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植物学家,他在军旅生涯中,每到一处,悉心咨访当地风土习俗,将见到的奇花异草,巨木修竹,笔记下来,整理编辑成《南方草木状》一书。此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区系植物志,所录或命名的许多植物名称,至今仍被沿用。郑州管城人李诫则是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他长年主持北宋将作监,修筑了朱雀门、太庙、尚书省、九城殿、开封府廨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特别是他呕心沥血梳理前人之经验,总结当朝之实践编纂《营造法式》一书,以36卷、357篇,35555条之鸿篇巨制,图文并茂规范详述建筑类别之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集千余载建筑硕果之大成,创域内外建筑技艺之高峰,赢中国古代建筑典籍“黄钟大吕”之誉,享中国古代建筑宗师之殊荣。
这里是政治家实现宏图抱负的舞台。出生和建都于斯的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这里奠定了华夏文明,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夏之大禹在这里治水,终使夏部落在众邦国中先执牛耳,成为大邦。夏王朝的建立使中华文明从邦国时代迈向王国历史,开启中华一统文明之门。商汤顺应历史潮流,结束夏桀统治,将王国文明推向高峰,所建范围达25平方公里的巍巍三重郑州商城依然让今人惊叹殷商社会的宏大与辉煌。郑武公、郑庄公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之际,选择郑州立国建都,会盟诸侯,征伐拓疆,施政爱民,繁荣经济,使郑国迅速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集农、工、商为一体的富强国家,有“春秋小霸”之称。战国之际,韩国在实现了“三家分晋”的野心之后,深谙“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理,将国都先迁宜阳,再迁阳翟,最后建都于郑州新郑,韩哀侯在这里开始演绎“战国七雄”的悲欢人生。秦汉之际,郑州阳城人陈胜不堪秦王朝残酷统治,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召唤,使天下反秦力量揭竿而起。刘邦与项羽多年鏖战于此,荥阳之战,刘邦诳楚脱生。鸿沟再决,刘邦终使项羽难逾“楚河”“汉界”,不胜的霸王羞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刘邦遂在郑州汜水之阳登上帝位,定鼎开启大汉江山。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引兵两万,与袁绍十万精兵对峙郑州官渡,巧用奇袭,大败袁军,曹操以此决定一役统一河北,打下独霸北方基础,形成三国鼎立之局。唐太宗李世民幼年随在郑州做刺史的父亲生活,成年则率军转战于此,先得少林寺僧兵相助转危为安,再战巧用牛口峪地利之势大败窦建德,谱写了中国战争史上围点打援的著名战例。牛口峪一战奠定唐王朝基业,也成就了李世民一世英名。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步入困境之际,13家义军首领云集郑州荥阳,会议确定和实施李自成提出的联合作战,分兵迎敌的战略方针,调整了农民起义军的方向,迅速扭转战局,成为推翻明王朝统治战争的转折点。郑州为政治家们成就大业创造了舞台,政治家们也分外恋眷这方终身难忘的故土。在郑州多姿多彩的山山水水间,如今仍分布着郑国、韩国、魏国、北周、北宋君王们的宏大陵墓,长眠着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韩哀侯、梁惠王、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等数十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名君,在他们的陵墓周边,陪伴安葬着子产、列子、苏秦、纪信、桑弘羊、嵇含、潘安、杜甫、裴度、刘禹锡、李商隐、赵普、曹彬、高怀德、包拯、杨延昭、寇准、蔡齐、王彦章、欧阳修、王德用、李诫、王博文、吕公著、高拱等数千位重臣宗亲,形成了国内不多见的历史名人园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