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印象:叩访郑州的桥

2013/3/21 15:10:21 点击数: 【字体:

 

    说起郑州的桥,很多人或许会不以为然:“桥属于南方的专利,郑州有什么桥啊!”可当你真正走近郑州的桥,探寻它,了解它,琢磨它,你就会发现,郑州的桥还真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一座桥就是一个文化历史的载体,一座桥就是一地民俗风情的标本,一座桥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显现。郑州的桥,不但蕴藏着历史,彰显着现在,更孕育着未来。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叩访郑州的桥。

    寻古问今 熊耳河桥

    在咱们郑州,最古老的桥是哪一座?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此恐怕也说不出个一二来。

    古时候的郑州,河流交错纵横,逶迤全境,桥梁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但关于这些桥梁的兴衰,已找不到相关的记述。关于郑州的桥,能找到的最早记载是唐代的,据称唐初重修郑州商城时,4个城门外都建有桥梁,如社稷桥、迎春桥、广济桥等。西郊还有一座古官渡桥,俗称洒金桥。之所以叫洒金桥,是因为桥所在的地方四周空旷,空气纯净,每到日出日落,总有金色的阳光洒满桥面。传说宋朝时,宰相苗训曾在洒金桥算卦问卜。这些唐宋时代的桥梁,如今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郑州市文物管理处的郭书营处长说,前几年修建紫荆山路的时候,曾经挖出来一座古桥,经考证是北宋时期的。这应该是郑州发现的最古老的桥了。因为古桥桥身的大部分都埋在高楼大厦下面,无法挖掘,所以最后只挖出了一小部分。

    按照《郑州文物志》的记载,在郑州市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桥是位于管城区南关大街上的熊耳河桥。据说“熊耳河桥”原来叫“熊儿桥”。关于熊儿桥的来历,民间是这样传说的:明朝末年,在郑州的石柱村(今天的新圃东街),住着兄弟两人,哥哥叫熊大,弟弟叫熊二。因为父母双亡,家贫无以为生,哥哥就把弟弟送到郑州城里南门内大户张谷囤家里当童仆。张大户颇有钱财,花钱捐了个监生,人称张监生。熊二眉清目秀,干活勤快。张监生很喜欢熊二,就给熊二改名叫熊儿,并提拔他当上了管家。熊儿生活俭朴,所以天长日久,就积攒了些银钱。当时南关有条小河,每到秋季河水都泛滥成灾。河上面又没有桥,来往行人趟水过河都很不方便。熊儿就把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拿出来,带领群众疏通河道,又修建了一座小桥。为了感恩,老百姓就给了熊儿这座桥的“冠名权”。后来河以桥名,就连桥下的小河也叫熊儿河了。再后来时间一长,以讹传讹,“熊儿”又传成了“熊耳” 。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虽然人名地名都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有种解释,说是这条河穿过城区时画了道弧线,形状像熊耳,因此河叫熊耳河,桥叫熊耳河桥。

    据《重修熊耳河桥碑记》记载,熊耳河桥原为单孔石桥。1738年,清乾隆三年,郑州知州张钺重修熊耳河桥。第二年,熊耳河发大水,桥又被冲塌。1745年,乾隆十年,张钺再次重修熊耳河桥。这次重修之后的熊耳河桥桥长34米,宽近7米,桥上刻有一兽头,怒目大嘴,象征着征服水患。此桥历经200多年,依然坚固。1978年,熊耳河桥扩建加宽,改为柏油桥面,水泥栏杆。

    今年,郑州老城区改造工程开始,熊耳河桥所在的南关大街也在拓宽改造之列。几天前,我们步行来到熊耳河桥上,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新的南关大街已露出雏形,但桥下仍是记忆中的臭水沟。一个闲坐在这里的老太太听说我们想问熊耳河桥的情况,很自豪地回忆起了过去:“这桥年数可长了。我80岁了,7岁逃荒来到这儿,就有这座桥。过去,这桥栏杆上有好多石狮子,数都数不过来,有张着嘴的,有合着嘴的,有扭着头的,有仰着头的,还有一个小狮子蹲在母狮子的前爪下面。后来这些石狮子都被毁掉了。现在桥身上还刻着龙哩,你们看见了吧!”另一个老人说:“桥北头正对着的就是咱郑州的老县政府!”正说到兴奋处,一个年轻人过来凑热闹:“找啥地方哩?这儿我熟!”老人很不耐烦:“找老县政府哩,你知道吗?”

    两个老人在熊耳河边住了半个多世纪,不久前才从平房搬进高层住宅,不过仍然在熊耳河桥旁边。她们说,路越修越宽,楼也越来越高,啥时候熊耳河里的水像过去那样清,就更好了。

    郑州的古桥不多,如果算上下辖的6个县市,已经发现的古桥还有一些,比如巩义的奉仙桥、干沟砖桥、赵公桥,新密的通脊桥、广济桥、惠政桥,荥阳的天桥。这些古桥大都是明清时期的。还有新密的罗家桥,具体什么年代建的,已无从考证了。

    采访中,许多专家都说,郑州还有一座惠济桥,是个谜,至今也说不清是哪年建造的,但很值得一看。于是,我们怀着满腔的好奇,去探寻神秘的惠济桥。

    扑朔迷离 惠济古桥

    出郑州市区,沿郑邙公路向北,我们边走边问。惠济桥的名气可真不小,附近的群众都知道古荥镇有个惠济桥村,惠济桥当然就在这个村里了。听说我们是来看桥的,村里的乡亲们热情得很,围着我们说这说那。“先让我们看看桥在哪儿吧。”“这不,你脚底下踩的就是。”

    脚下是贯穿村庄东西的一条大路,一排青石板清晰可见,原来这就是惠济桥的桥面。据老乡们说,惠济桥是一座3孔拱桥,长40米,宽5米。解放前,还能看见桥身,随着地基的升高,惠济桥现在已经完全埋在地下了。如今桥的南面是一个大坑,里面堆满了垃圾。一个年轻的村妇说:“这桥可神了,从来都不伤人。那次一辆东风汽车翻到了沟里,车摔坏了,人一点事都没有。还掉下去过拖拉机、自行车,人都没事。”大家一致说,惠济桥的事,李勉森最清楚。

    李勉森是郑州市农委的一名离休干部,老家就在惠济桥村。他从1997年开始研究惠济桥。

    第二天,在郑州市区一间狭小的房间里,随着李勉森老人的叙述,记者也仿佛回到了惠济桥的历史深处。

    “1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如今的惠济桥村就是老荥泽县的一个重镇,惠济桥下的通济渠从镇中穿过,来往船只穿梭不绝。镇北面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荥泽口。从黄河以北来西安、洛阳出差的官员和应试的举子们在荥泽口上岸后,就住在惠济桥南边的驿站——南大馆;到黄河北岸去的旅客也要住在这里,等待渡船。占地几十亩的南大馆当时的地位绝不亚于今天的星级酒店。因为是水上交通的枢纽,惠济桥镇的经济文化也相当发达,惠济桥北面有占地100多亩的北大寺、三光芦医庙。围绕惠济桥四周,还有三清庙、八蜡(音zha)庙、玉皇阁等大小庙宇。”

    李勉森认为惠济桥始建于隋朝之后、南宋之前,是十分有价值的文物,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开发。几年来,李勉森到处查找旧志和相关资料,走访文物专家,希望能证实他的判断。

    “惠济长桥”是荥泽县八景之一,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有咏惠济桥的诗句: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

    惠济桥建于何年不但让今天的人们研究探讨,也曾让古人大费脑筋。清朝时荥泽县令崔淇写过一首赞美惠济桥的诗:“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美名到处传。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

    李勉森说,先有河,才有桥,通过对河的研究,也能证明惠济桥修建的大体年代。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得出结论:惠济桥下面的河就是隋炀帝修建的通济渠。惠济桥南有个村庄叫堤湾,村里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地是隋堤拐弯的地方;荥泽县八景之一的“隋堤烟柳”也是妇孺皆知。这就是很好的证据。

    通济渠是流经旧荥泽县东南部的一条古河,汉朝叫汴水,隋朝叫通济渠,唐朝叫广济渠,宋朝叫汴河。北宋靖康二年宋都南迁,汴河从此废弃淤塞。惠济桥不可能始建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河上,李勉森据此推断,惠济桥的修建时间至少在南宋以前。

    花花公子隋炀帝修建通济渠,是为了乘龙舟去江南游玩,龙舟的规模宏大,惠济桥的桥孔无法通过。因此,惠济桥也不会建在隋朝。

    惠济桥村最近出土的文物也能证明此桥年代的久远。明朝嘉靖二十五年《重修龙岩寺归寂殿碑记》描述,明朝初年,龙岩寺的旧寺区位于惠济桥旁边;另一碑刻《重修玄帝庙记》有这样的字句:“荥泽县惠济桥北门外玄帝庙,故传建自前元……”李勉森认为,有了桥,才会有村庄,群众才会兴建庙宇,既然玄帝庙建自元朝,那么惠济桥至少是元代以前建造的了。

    1997年12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单远慕和栾星两位专家对惠济桥进行考察后认为,惠济桥下的河道,应为通济渠,惠济桥的建造年代不会晚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他们认为,惠济桥很可能始建于宋代。

    1998年,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相继对惠济桥进行了考察,还从南侧将桥孔挖了出来,但都没能对惠济桥的建造年代下定论。直到今天,李勉森老人还在为惠济桥的始建年代四处求证。

    老人回忆说,他小的时候,惠济桥还是“彩虹天半”的模样,但桥下已经没有水了。桥的两侧均有9根石柱,中间是青石做的桥栏板,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因为惠济桥又长又宽,还是用青石做的,当地人都叫它大石桥。惠济桥村过去是繁华的集市,周边村庄的人习惯把惠济桥村叫作“桥街”。1958年“大跃进”时,石栏板和石柱都被砸掉烧石灰了。当时有人要把整个桥都砸掉,村民们坚决不同意:“桥没了,我们村还能叫惠济桥村吗?”

    问起李勉森老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挖掘惠济桥,他说:“村里有文化的老人不多,眼看着是个宝贝,我不吆喝几声,后人还有谁知道呢?再一个,郑州沿黄河一带搞旅游开发,黄河大观、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花园口,已经形成了气候。如果能把惠济桥列进去,我们村也能受益。”老人的想法确实得到了一部分村民的支持,当我们在惠济桥村采访时,热情朴实的村民说:“游客多了,不说门票,就算卖碗胡辣汤,也赚个一毛两毛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惠济桥的身世之谜才能解开,也不知道李勉森老人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2008-12-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