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风轻云淡。9月13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杜维明主持的以“精神人文主义与儒家未来”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在嵩阳书院进行。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众多先贤的碑刻题字见证着它的辉煌,古朴雅致而又独特的传统建筑见证着千年的儒家文化。
历经4500年风雨依旧生机勃勃的古树,身后静立守望的青山都见证着这次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会上,印度旁遮普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哲学教授卜万•昌德尔,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莫斯科法律学院教授、俄罗斯哲学家亚历山大•尼•丘马科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姚新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宗义围绕“精神人文主义与儒家未来”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并与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交流。
卜万•昌德尔教授围绕“印度式的精神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作发言。她提到,中印文化追求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印同时出现造船等技术就说明受到互相的影响。她认为道是永恒的,真理是永恒的。
景海峰教授围绕“从《中庸》所言“诚”看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性”作了发言。景海峰教授讲到,“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来讲,它实际上是有一种天人的结合性。今天再讲生态的问题,只是在工业化之后对自然的破坏所做的一种修补性的思考。所以我说,中国传统的对自然的影响可以说是天人的生态。”儒家讲,天地人三才之道。人的价值在这样一个天地之中,他的担当是和自然万物是不一样的。
学术讨论会上,亚历山大·尼·丘马科夫教授以“哲学、精神人文主义和人类共同体的相互理解”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讲到,文化是不同的人类群体结合的基础,也会产生巨大的分歧。文明的原则是社会不同国家人民团结在一起因素。他认为,文化是向心的力量,文明是离心的力量。全球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姚新中教授围绕“天地”与儒家精神人文主义进行了发言。姚新中教授讲到,“我的一个主要宗旨就是,儒家是人文主义,绝对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狭隘的、短暂的视野和看法。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个世界文明的体系里面,那么儒家人文主义要对世界文明、世界文化做出发展贡献,一定要挖掘自己的价值根源。这种价值根源我们实际在儒家传统中具有很丰厚的价值资源。因此我们不单是进行研究,而且要把它落实在实处成为指导我们大部分人行为处事的一种价值的准则。”
郑宗义教授以“论儒学的宗教性及其对宗教对话的贡献”为题目进行发言。他讲到,“我们要对他人,对社会、国家,对天地万物达到一种意义的理解。这种意义的理解要构成自身意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有些自身强调的,人要成长为一种人跟他者的内在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宗教性。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针对五位专家的发言提出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他们主要围绕“儒学不能成为宗教的原因”、“哲学的简单定义”、“文明与文化的不同”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杜维明教授作最后的总结发言。他表示,如果我们把儒学或者儒家、儒教分为三个不可分割的侧面,一个是道就是它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价值,一个是学,就是它的学术传播,还有一个是政,他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三方面如果一定要整合起来,那不管讲政治儒学、先秦儒学、经典儒学,这三方面都要连在一起。
最后,杜维明教授对五位教授的发言及在场专家学者提出的思想火花表示感谢,宣布本场学术讨论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