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洛河作家团集体采写特派记者李斐斐摄影
邙山洛河相聚之地
河洛文化,依托的是一山一河。山是邙山,河是洛河。这两点的聚集之处,便在巩义。洛河入黄河之地,亦是邙山头与两支河流的自然汇聚之处。5月13日中午,“溯源洛阳”的作家从洛河岸边出发,马不停蹄地到达这里。
相传伏羲氏曾在黄河岸边筑高地,以祭祀河洛两水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代的考古发现,在伏羲八卦台的遗址封土中,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大量遗存,至少可以断定,这里曾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国文化对山水的崇拜无以复加,因此在河洛汇流、山水相聚之地,存在着神秘的仪式化的信仰。传说伏羲氏曾在此引导古人类以拜谒、沉璧、问卜等多种形式的祭祀活动,祈求自然神灵保佑人类。河洛汇流之地,清浊两色的河水滚滚相遇,融合一处,奔流向东。河流自然的力量冲刷,使得此地的河水自然形成来回翻滚的弧形边界,如同中国传统道学中的阴阳鱼一般。大河北岸,即是道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以太极拳著称的温县。民间传说,河洛汇流的形状,对太极文化起到了启蒙作用。
巩义亦是河洛文化遗存的重要承载之地,在当地作家协会的引导下,“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的作家团拜谒了伏羲台,随后访问神北村、石窟寺等文化遗存。
行程启动之前,我们已经对于沿洛河的相关文化资料进行了梳理,了解到洛河在巩义段与上中游所不同的是,此处历代以来饱受水患的侵扰,因而自古以来,这里都不缺乏治河理河的能手。1958年,为了远离水患,这里的洪河隧道开始动工。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工程确实算不上什么,然而在当年,洪河隧道的开挖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时任技术总指挥的常永茂,年仅30余岁,在指挥工程运行时不幸遇到塌方而牺牲。
平凡英雄的后裔
常永茂籍贯巩义小黄冶村,这里曾是唐三彩的发源地。隋唐时代的官窑遗址林立于此,据村党支部书记杜建明介绍,前些年每逢大雨,总有大量的唐三彩瓷片被冲刷而下,汇入到流经此处的河床中。据省文物考古单位考证,一千多年前,这里出产的优秀唐三彩作品,沿洛河官道上溯至东都洛阳,进贡到皇家御用,名满天下。
常永茂自小是技术尖子,后进入巩义水利局工作,在洪河隧道开掘时,已任技术总指挥之职。他组织当地的工人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工程最艰险的工作,然而在一次例行的工作视察中,不幸遇到塌方,与同行的3人遇难。在洪河隧道工程结束以后,当地建立了纪念碑,把他与参与工程的工人40余人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
我们寻访他的后人时,才知道,他是家中的独子,直系亲人中,还有姐姐妹妹各一人,女儿已远嫁他乡。在他离世后,老人一度消沉,从本家中过继了一个干儿子,聊慰平生。
他的外甥,依然在巩义从事着建筑事业。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显得意外而惊喜。老一辈在置生死于度外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为身后留下什么,这么多年来,他也确实默默无闻以至于乡邻不知其人。
河洛文化的另一面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流的河洛文化中,巩义无疑是具有独特一面的。温驯的洛水在这里奔流入河,不羁和狂放,河道来回摇摆给两岸百姓留下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也将农耕的梦想一一破碎。与之相反的是,得益于伊洛河汇流后的丰富水资源,和洛河入黄的区位优势,这里自明清起便以漕运而闻名。煊赫数代的“河洛康家”,也正是以漕运起家,确立了百年基业,以至于成为当今豫商的精神家园。在河洛镇神北村,我们看到很多居民家门口都倚墙立着一米多长的小舢板,当地人称为“鹰船”,主要用来顺河捕鱼,足见当年流水之盛。漕运带动的工商业文明使得巩义在河洛文化圈中的经济顺势而起,飞速发展。
高辉军,生于巩义站街,老家距杜甫出生地不过百余米。他不无自豪地说:“杜甫幼年玩耍的地方,也是我曾经玩耍过的。”他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十四五岁随父母迁至兰州,青年时重回中原,成家于巩义,就业于洛阳。对于他和老一辈的巩义人来说,“巩义也是洛阳”。老高在洛阳买房子,计划退休后,成为地道的洛阳人。与之相反的是,老高的儿子小高,现在郑州创业,对于洛阳,他们年轻一代并没有太多的留恋。同行的一位作家老杨说:“洛阳曾经的辉煌,使得其文化获得了大范围的认同。而当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逐渐式微之后,必然造成文化上的疏离。”
在即将离开巩义的时候,老杨感叹说:“多年之后,巩义究竟还有几人愿意自称为洛阳人?”
巩义古名孝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是伦理秩序的核心。叶岭哦,这个以孝文化为特色的村庄,正坐落于伊洛河畔,当晚,作家团就驻扎在这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