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洛阳作家走洛河——巩义 河洛镇上觅河洛

2015/5/15 15:56:24 点击数: 【字体:

洛阳作家走洛河——巩义 河洛镇上觅河洛

洛河(右)从此处汇入黄河,清浊分明。

    □行走洛河作家团集体采写特派记者李斐斐摄影

    邙山洛河相聚之地

    河洛文化,依托的是一山一河。山是邙山,河是洛河。这两点的聚集之处,便在巩义。洛河入黄河之地,亦是邙山头与两支河流的自然汇聚之处。5月13日中午,“溯源洛阳”的作家从洛河岸边出发,马不停蹄地到达这里。

    相传伏羲氏曾在黄河岸边筑高地,以祭祀河洛两水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代的考古发现,在伏羲八卦台的遗址封土中,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大量遗存,至少可以断定,这里曾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国文化对山水的崇拜无以复加,因此在河洛汇流、山水相聚之地,存在着神秘的仪式化的信仰。传说伏羲氏曾在此引导古人类以拜谒、沉璧、问卜等多种形式的祭祀活动,祈求自然神灵保佑人类。河洛汇流之地,清浊两色的河水滚滚相遇,融合一处,奔流向东。河流自然的力量冲刷,使得此地的河水自然形成来回翻滚的弧形边界,如同中国传统道学中的阴阳鱼一般。大河北岸,即是道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以太极拳著称的温县。民间传说,河洛汇流的形状,对太极文化起到了启蒙作用。

    巩义亦是河洛文化遗存的重要承载之地,在当地作家协会的引导下,“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的作家团拜谒了伏羲台,随后访问神北村、石窟寺等文化遗存。

    行程启动之前,我们已经对于沿洛河的相关文化资料进行了梳理,了解到洛河在巩义段与上中游所不同的是,此处历代以来饱受水患的侵扰,因而自古以来,这里都不缺乏治河理河的能手。1958年,为了远离水患,这里的洪河隧道开始动工。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工程确实算不上什么,然而在当年,洪河隧道的开挖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时任技术总指挥的常永茂,年仅30余岁,在指挥工程运行时不幸遇到塌方而牺牲。

    平凡英雄的后裔

    常永茂籍贯巩义小黄冶村,这里曾是唐三彩的发源地。隋唐时代的官窑遗址林立于此,据村党支部书记杜建明介绍,前些年每逢大雨,总有大量的唐三彩瓷片被冲刷而下,汇入到流经此处的河床中。据省文物考古单位考证,一千多年前,这里出产的优秀唐三彩作品,沿洛河官道上溯至东都洛阳,进贡到皇家御用,名满天下。

    常永茂自小是技术尖子,后进入巩义水利局工作,在洪河隧道开掘时,已任技术总指挥之职。他组织当地的工人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工程最艰险的工作,然而在一次例行的工作视察中,不幸遇到塌方,与同行的3人遇难。在洪河隧道工程结束以后,当地建立了纪念碑,把他与参与工程的工人40余人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

    我们寻访他的后人时,才知道,他是家中的独子,直系亲人中,还有姐姐妹妹各一人,女儿已远嫁他乡。在他离世后,老人一度消沉,从本家中过继了一个干儿子,聊慰平生。

    他的外甥,依然在巩义从事着建筑事业。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显得意外而惊喜。老一辈在置生死于度外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为身后留下什么,这么多年来,他也确实默默无闻以至于乡邻不知其人。

    河洛文化的另一面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流的河洛文化中,巩义无疑是具有独特一面的。温驯的洛水在这里奔流入河,不羁和狂放,河道来回摇摆给两岸百姓留下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也将农耕的梦想一一破碎。与之相反的是,得益于伊洛河汇流后的丰富水资源,和洛河入黄的区位优势,这里自明清起便以漕运而闻名。煊赫数代的“河洛康家”,也正是以漕运起家,确立了百年基业,以至于成为当今豫商的精神家园。在河洛镇神北村,我们看到很多居民家门口都倚墙立着一米多长的小舢板,当地人称为“鹰船”,主要用来顺河捕鱼,足见当年流水之盛。漕运带动的工商业文明使得巩义在河洛文化圈中的经济顺势而起,飞速发展。

    高辉军,生于巩义站街,老家距杜甫出生地不过百余米。他不无自豪地说:“杜甫幼年玩耍的地方,也是我曾经玩耍过的。”他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十四五岁随父母迁至兰州,青年时重回中原,成家于巩义,就业于洛阳。对于他和老一辈的巩义人来说,“巩义也是洛阳”。老高在洛阳买房子,计划退休后,成为地道的洛阳人。与之相反的是,老高的儿子小高,现在郑州创业,对于洛阳,他们年轻一代并没有太多的留恋。同行的一位作家老杨说:“洛阳曾经的辉煌,使得其文化获得了大范围的认同。而当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逐渐式微之后,必然造成文化上的疏离。”

    在即将离开巩义的时候,老杨感叹说:“多年之后,巩义究竟还有几人愿意自称为洛阳人?”

    巩义古名孝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是伦理秩序的核心。叶岭哦,这个以孝文化为特色的村庄,正坐落于伊洛河畔,当晚,作家团就驻扎在这里。(待续)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